正文二(第30/34页)

“你看,我们必须这么做,我们得让喂养的动物一直有水喝,对不对?”

我们知道要保护这个买卖,会有一些艰苦的仗要打。和当局作战吗?还是和使用那个水源的其他人作战?——因为在城市各处,古老的水井和泉眼当然都已启用。和当局斗的话,杰拉尔德和他的孩子帮又怎么能赢?为了能去那里取水,他们必须得赢。

“哦,”杰拉尔德说,“他们没有足够的军队来照看一切,对不对?大多数军人不是已经走了吗?我的意思是说,现在我们的人数可比他们多……”

要是大家都走了,那我们——艾米莉、雨果和我待在这里干什么?

但我们不再认真地考虑离开的事情。我们可能会谈几句多盖利夫妇的事情,或者说道:好吧,哪一天我们真该想想……

空气、水、食物、温暖——这些我们都有了。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相比,现在的情况要安逸多了。不那么紧张,不那么危险了。连仍寄居在这个大城市裂缝和缺口里的少数人也在不断离开,离开……

秋末冬初的时候,我看着一个群落开拔了。至少就这里的人行道而言,这是最后一个群落。像以前在我眼前出发的其他群落一样,他们仍配备了旅行拖车——这是从我们这个地区出发的群落的典型特征,但装备比以前要好一些。比较一下各种记录,似乎每个社区都有其自身特点,甚至风格!是的,我可以用“风格”这个词……风俗习惯形成的速度多么快呀!我记得在群落迁移的早期,曾听人这么说:“哪儿有皮鞋?我们这里总有皮鞋卖。”

也许详细描述这个群落出发的情况,会是挺有意思的事情。

那个早晨天气很冷。低垂的天空由西向东快速移动,活像阴暗、涌动的大海。尽管刮起一阵风,搅动和卷起碎碎点点的积雪,但空气厚重,让人感到难以呼吸。道路和人行道上的积雪只有薄薄一层。地面似乎在流动。周围的高楼黑漆漆的,轮廓分明,有的消失在飞舞的雪片和云层中了。

有五十来人集合在一起,都紧紧裹在毛皮里。前面两个带枪的年轻人特别显眼。他们后面是四个带着弓箭、棍棒和刀的人。接着是一辆由汽车改装的大板车:轮子以上都被拆卸干净,木板铺在上面构成一个平面。这辆大板车由一匹马拉着,上面堆放着一捆捆衣服和装备、三个小孩和喂马的干草。大一点的孩子得自己走。

大板车的后面走着妇女和孩子,他们后面是另一辆大板车,拉车的是两个小伙子。这辆车上放着一个和过去的干草箱类似的大家伙:一个木制的隔热加衬垫的容器,里面适合放置在出发前煮到沸腾的陶罐。这些陶罐在放进这个为它们设置的暖窝后会一直处于焖烧状态,好在一天旅行结束时大家有一顿饭吃。第二辆大板车之后还有第三辆——过去运牛奶的车,装载着食物补给:谷物、脱水蔬菜、各种浓缩液等等。第四辆大板车由一头驴拉着。上面装着笼子。有几只下蛋母鸡,用于繁殖而不是用来吃的兔子——十几只怀孕的兔子。最后一辆特地由四个带武器的男孩保卫。

这个旅行队伍与众不同之处是马和驴——我们这个城区以拉车的动物闻名。我们不知道为何会有这个特点。也许是因为在旧时代这里有供练马术者用的马厩,一旦有了需要,这些马厩就变成了饲养、繁殖的专门设施。连这里小块的公用草地都用来养马,当然日夜都受到严密保护。

当一个旅行队伍出发前往北方或西方,各个大楼里的人通常都出来告别,表达良好的祝愿,托他们捎口信给先前离开的朋友和亲戚。但那个早晨只有四个人出来。我和雨果静静地坐在窗前观看,这个群落没有喧喧嚷嚷的告别,而是作好出发准备后就离开了。与此前人们的离开大不相同,这次离开的情绪不那么振奋和快乐。这些人闷闷不乐,似乎忧心忡忡,这使他们裹在毛皮里的身子显得很瘦小,不引人注目。他们这个物品丰富的车队可是理想的抢劫对象。

艾米莉连看都不看一眼。

到了最后一刻,杰拉尔德才跟六个孩子出来,他们站在人行道上,直到最后一辆车装载着咯咯鸣叫的货物转过教堂那头的拐角,从视野里消失。这时杰拉尔德转过身,带着那帮孩子回到了大楼。他看见我,朝我点点头,但脸上没有笑容。还不如说他神情紧张。一般人看一眼这帮野蛮小子,就足以让他腹部肌肉紧张地收缩,而杰拉尔德还白天黑夜地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相信他跟着他们一起跑出来,是要阻止他们袭击装满货物的大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