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20/26页)

[513]《西方明镜》中的《才智的一项奖》一文向我们谈过这样的问题,阿拉于一千年之前在迈阿拉·努阿曼竖立起的那座灯塔照亮了东方,东方的儿女们不应忘记它,或佯装忘记它。纪伯伦今日的话语足以表明一位伟大爱国文学家的责任感。我们希望看到他的箴言所产生的影响,期待他关于竖立塑像的主张得到响应。

[514]安德罗玛克,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城主将赫克托尔之妻。赫克托尔被阿凯亚人的将领阿基琉斯所杀。安德鲁玛拒绝与阿基琉斯之子皮罗斯成婚,因而成为夫妻之爱的最高典范。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法国悲剧诗人拉辛均著有同名剧作。拉辛将之写成爱情与嫉妒烈火燃烧的悲剧。安德罗玛克被俘虏之后,为了求援她的儿子免于一死,不得不含羞忍辱,同意和敌人皮罗斯结婚,并准备婚礼完毕后立即自杀。

[515]艾迪卜·伊斯哈格(1856-1885),黎巴嫩文学家。生于大马士革,卒于贝鲁特。

[516]拉辛(1639-1699),法国悲剧诗人。

[517]拉马丁(1790-1869),法国诗人。

[518]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519]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

[520]梅尔辛,土耳其南部的一个海港城市。

[521]索福克罗斯(约公元前496-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

[522]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5-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

[523]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恩格斯称之为“悲剧之父”。

[524]穆台奈比(915-965),阿拔斯王朝著名诗人。

[525]“伊斯法罕”,纪伯伦在他的《音乐短章》中说:“‘伊斯法罕’是一种曲调,其回声是搀杂着死亡与悲哀的苦涩,是泪水混含着忠诚的恬静”,“是希望断绝之人的呻吟”。

[526]“纳哈万德”,纪伯伦在他的《音乐短章》中写道:“‘纳哈万德’是发自忧伤灵魂深处的一种声音;是被抛弃的人,在他被疏远折磨得精疲力竭之前,乞求怜悯他的最后一息所形成的一种曲调。”

[527]阿施塔特,古代近东地区所崇拜的女神,司爱情和生育。

[528]伯勒阿,腓尼基人所崇拜的太阳神。

[529]泰姆兹,巴比伦人所崇拜的丰收神,即腓尼基人的美神艾杜尼斯。

[530]堆卜亚,黎巴嫩一农村,位于凯勒卜河附近,供贝鲁特城用水的水库就在此处。

[531]鲁斯图姆帕夏,生于佛罗伦萨,1873-1883年任黎巴嫩行省省长。1887年在贝鲁特附近建造“帕夏桥”。

[532]1860年,叙利亚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徒之间发生了剧烈冲突,各国授权法国派遣远征军前往干涉,并“恢复秩序”。

[533]君迪,即艾敏·君迪(1756-1849),叙利亚诗人,生于霍姆斯。有《诗集》传世。

[534]哈逊,即里兹格拉·哈逊(1825-1880),叙利亚阿勒颇文学家。1800年在伊斯坦布尔创刊阿拉伯第一份报纸《形势明镜》。

[535]迈拉什,即弗朗西斯·迈拉什(1835-1874),阿勒颇文学家。复兴文学家之一。有《真理之林》等作品传世。

[536]哈达德,即胡里·优素福·哈达德(1865-1949),黎巴嫩文学家。曾从事教学,他的学生有纪伯伦、马龙·阿布德。

[537]伊玛目沙菲仪(767-820),伊斯兰教四大教法学派之一的沙菲仪学派的开创者,生于巴勒斯坦加沙,逝于埃及。其学派盛行于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南部、东非、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新疆等地区。

[538]跨时代诗人,指生活在蒙昧时代和伊斯兰初期的诗人。伊斯兰教出现之前的时代称为蒙昧时代。

[539]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阿拉伯诗人、数学家、天文学家。这位才气横溢的学者精通哲学、法学、历史学、数学、药学和天文学等,但留存至今的作品只有几本形而上的小册子和一篇关于欧几里得的论文。

[540]哈拉吉(858-922),苏菲派大哲学家。生于波斯贝达区图尔镇,从小受到良好的宗教教育。因宣传神秘主义,树敌颇多。主张除真主本体外,世界上别无实存,世界只不过是幻象;认为真主借万象而与人对话,使人类的本体与真主的本体化为一体。

[541]迈阿里(973-1058),阿拔斯王朝时期的著名盲诗人。著有七十部诗歌与散文。

[542]伊本·路西德(1126-1198),阿拉伯逍遥派哲学的集大成者。受家庭熏陶,自幼富于钻研精神,二十多岁便在法理学、医学、天文学和哲学方面崭露头角。他留传下来的作品,仅哲学和神学方面的就有一百一十八种之多。许多著作被译成希伯来文或拉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