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7/26页)
[406]哈利勒·穆特朗(1871-1949),黎巴嫩伟大诗人,侨居埃及,被称为“两国诗人”。其最著名作品名为《哈利勒诗集》。——原注
[407]瓜亚基尔,厄瓜多尔的最大港口城市。
[408]《行列之歌》,系纪伯伦的唯一一首长诗。收入《珍趣篇》中。
[409]《疯人》,系纪伯伦的散文诗集。
[410]阿卜杜·巴哈·阿巴斯,系巴比伦派(起源于伊朗)创始人巴哈之子。他访问过美国,在那里纪伯伦与之相识,并给他画像。
[411]《世纪儿忏悔录》,是一部以作者缪塞(1810-1857)与乔治·桑的恋爱故事为中心内容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指出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和对拿破仑英雄主义的幻灭,是产生主人公阿克达夫的“世纪病”的社会根源,表达了对复辟王朝的不满。
[412]艾德蒙·沃赫拜将纪伯伦的《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由阿拉伯文译成法文,发表在《拉西里日报》上,随后寄给纪伯伦一份报纸,并附短信一封。这是纪伯伦的回信。
[413]《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系纪伯伦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一篇散文诗,收入《暴风集》。
[414]笔会,系阿拉伯叙美派文学家于1920年4月28日在美国成立的文学团体,纪伯伦被推举为主席,成员有努埃迈等十人。它的宗旨是努力使阿拉伯文学摆脱僵化状态和传统穴臼,革新其内容和形式,联合阿拉伯海外侨民作家,推动和发展阿拉伯文学事业。该会成员作品不断问世,很快蜚声阿拉伯世界,对现代阿拉伯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31年纪伯伦去世,1932年努埃迈回黎巴嫩定居,笔会名存实亡,遂告解体。
[415]这个年份仅仅根据纪伯伦在该信开头的一句话而推定:“……你还未收到这封信,我就要准备远赴艺术世界之都……”——原注
[416]《叛逆的灵魂》,系纪伯伦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沃尔黛·哈妮》、《坟墓呐喊》、《新婚之床》和《叛教徒海里勒》等四个短篇小说。
[417]约翰,《圣经》人物,即为耶稣洗礼的那位约翰。他曾因指责西律王乱淫而被关进监狱。西律王见他在群众中威望很高,不敢杀他。
[418]彼拉多,罗马人,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委任为驻犹太等地巡抚。他审问耶稣时,原想释放无罪的耶稣,后却同意犹太公会的要求,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419]骷髅地,耶稣受极刑之地。
[420]很可能是玛丽·伊萨·胡里。——原注
[421]很可能是1911年1月。——原注
[422]此处也许指的是玛丽·哈斯凯勒的眼睛。——原注
[423]也许此处指的是雷哈尼的女朋友莎鲁勒·泰勒的眼睛。——原注
[424]比布鲁斯,即朱拜勒,是黎巴嫩沿海的历史名城。
[425]雷哈尼的一部名作为《永恒书》。——原注
[426]米莎勒·马鲁夫,黎巴嫩侨民,系1911年成立的包括纪伯伦在内的“金环协会”会员。——原注
[427]估计这封信写于1916年。因为1917年雷哈尼正在病中,前往纽约撒谎内疗养去另外。——原注
[428]此处指的是在美国成立的目的在于救助第一次世界大战难民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山难民救助委员会”的情况。该委员会的成员有纪伯伦、雷哈尼及信中提及的那些名字。——原注
[429]舍卜里·舒迈勒(1853-1917),黎巴嫩医生,新闻记者,哲学家,社会学家。受教于贝鲁特,生活在埃及。曾于1886-1891年办《康复》杂志。阿拉伯世界进化论的先驱,以阐释达尔文进化论而闻名。其重要著作有《演变与发展哲学》、《文集》、《达尔文论阐释》等。又以批评社会不平而闻名。
[430]里亚尔,阿拉伯币名。
[431]哈佛,此处当指美国驰名学府哈佛大学。
[432]爱资哈尔,指埃及的宗教学府爱资哈尔大学。
[433]阿卜杜·迈西哈·哈达德(1890-1963),《旅行家》杂志主编,“笔会”会员。
[434]米沙,即米哈依勒·努埃迈,1906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送到俄国乌克兰一所教会中学继续学习。他的俄文名字叫“米沙”。
[435]拉希德,即拉希德·艾尤卜(1871-1941)黎巴嫩诗人。1893年移居美国,开始文学创作。“笔会”成员。著有诗集《艾尤卜亚特》、《苦行僧的吟唱》、《这就是世俗生活》。
[436]《不育者》系努埃迈的一篇短篇小说,已被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