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I(第26/48页)
可见住在城中心的普通罗马人一定夜夜无眠。白天的噪音变成了夜晚的嘈杂,牲口贩子用粗话咒骂着他们的牛马,巨大的板车在鹅卵石地上嘎吱咔嗒曳过。
天黑了谁也不敢独自出门,除非是迫不得已的生意人,不然就是富豪,雇得起保镖。即便月光之夜街上也漆黑,因为摇摇欲坠的分租楼房盖得太高,连游移不定的月光都无法一直照到路面上。街巷里还不乏赤贫的地痞,他们会杀人越货,只为了夺走你的一身衣服和也许会有的少许随身银子。
然而居住在快散架的高楼上的人也不比夜行人更加安全,因为他们随时面临失火的风险。晚上,我在我依山的安全屋舍里,能够看见远处各个起火的地点,像花朵在幽暗里绽放,也能听见远远传来惊恐或疼痛的叫喊。固然有火警队,但一概腐败,而且数量太少,难以济事。
然而在这盘乱局的中央,坐落着这城市的大广场,它仿佛自成一个世界。它的形制跟我们在行省城市常见的一样,却气派多了——巨型的大理石廊柱托起那些官方建筑;雕像有几十座,神殿的数量也不遑多让,供奉着罗马从别处借来的众神;政府各部办公的较小的屋宇则更多了。大广场十分旷阔,而且不知何故,周围城区的噪音与臭气与烟雾似乎透不进来。众人在这里的阳光下漫步,轻松地谈话,交流小道消息,并观看元老院议政厅周围多个演讲台旁边张贴的新闻。我几乎天天都到大广场这儿来,一来就觉得自己处在世界的中心。
我逐渐明白罗马人何以蔑视哲学了。他们的世界是个直接的世界——讲求成因与后果、流言与事实、得利与失势。就连我这个将一生奉献于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人,也多少能理解造就了这种轻蔑的世情。他们将学习看成仿佛是达到某个目标的手段,将真理看成仿佛是一个可用的物件。甚至他们的众神也服务国家,国家并不服务众神。
今天早晨在罗马每一个重要的城门上,大家发现了以下这首诗。我不打算翻译,照着拉丁文原样抄下来:
旅人啊,走进这农舍之前请停步,
并照看好自己吧。这儿住着一个
有男人名字的小子。你同他共餐
风险自担。噢,他会邀请你的,别恐慌;
他邀请每一个人。上个月他的父亲死了;
如今这小子仗着他的自由胡作非为
任凭牲口越过破栅栏撒野,除了
一只被他带进家宅的宠物猪的崽子。
你有女儿么?也照看好她。这小子一度
喜好过像她这般可爱的姑娘,兴许会再变。
让我照着我们从前那些老师的办法加一节注释。“有男人名字的小子”当然是指盖乌斯·屋大维·恺撒;给了他这个名字的“父亲”是尤利乌斯·恺撒;“崽子”名叫克洛狄娅,是被敌人们戏称为“猪”的富尔维娅的女儿,此人乃马克·安东尼的妻子,屋大维与安东尼时而敌对,时而和好。最后一行提起的“姑娘”是塞尔维利娅,一位前任执政官的女儿,屋大维曾与之订婚,后来(据说)迫于自己和安东尼两边部队的压力,他接受了一项与安东尼继女结婚的协议。这契约无疑是形式大于实质;以我所知,那姑娘年仅十三。但婚约显然安抚了期求看到屋大维和安东尼友善相处的部队。诗中无疑有别的暗指,是我这个外邦人所不明白的;几乎能肯定它是某一派不愿见屋大维和安东尼亲善的元老的授意之作;文字很庸俗……但有点儿真实感,不是么?
我的惊诧接二连三。现在人人嘴上都挂着屋大维·恺撒的名儿。他在罗马;他离开了罗马。他是国家的救星;他会毁灭国家。他会惩办谋杀尤利乌斯·恺撒的凶手;他会奖赏他们。不管真相如何,这神秘难测的青年俘获了罗马人的想象力,我自己也未能幸免。
我知道我们的阿瑟诺多鲁斯久居罗马城内和周边的地方,昨日晚餐后,便乘机请教了他几个问题。(他对我已经渐渐随和,如今我们每次也许能有多达五六个词的对话。)
我问他,这个自称屋大维·恺撒的人究竟是何等人物,同时也将我先前寄给你的那首诗出示于他。
阿瑟诺多鲁斯看着诗,薄薄的鹰钩鼻几乎碰到纸上,薄薄的腮帮子瘪着,薄薄的嘴唇微启。然后他递还了我,就像递回一篇我为了请求斧正而呈给他的论文。
“格律不稳当,”他说道,“题材琐碎。”
我早已跟阿瑟诺多鲁斯学到了耐心。于是再次问起屋大维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