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儒家的政治诉求(第9/10页)

秋风在《尊重孔子,现代化才有意义》一文中说,董仲舒和康有为是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真正的儒家。康有为第一个系统地形成了现代建国方案。

袁伟时说,早于康有为的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建国方案,康有为谈不上第一个。康有为的莽撞和幼稚,是戊戌变法被葬送的原因之一。他的公车上书已证明是造假,而且康有为向来造假,言行不一,甚至于派人暗杀了不肯把资金献给他的广东企业家刘士骥。

秋风在《在儒家传统中发掘宪政资源》一文中说,台湾没有什么启蒙运动。蒋氏父子执政时尽力保护传统文化,可是实现了宪政。日本、韩国都是这样。

袁伟时说,台湾宪政并不是蒋氏父子诗云子日而得来的。胡适、傅斯年、殷海光、雷震等人的著作都是启蒙作品。蒋氏父子在台湾对思想先驱的镇压血泪斑斑,是先有思想变革才导致了台湾制度转型。日本是1945年被美国占领之后,才结束了有宪法无宪政的历史,才真正实现了宪政。

2011年6月30日,《南方周末)第31版发表秋风回答袁伟时的文章《儒家一直都想限制绝对权力——敬答袁伟时老师》。

这篇文章主要是秋风阐述自己的观点,顺带回答袁伟时提出的一些批评。

秋风认为,周制与秦制是两个不同传统。“周制传统代表着自由的、宪政的传统,儒家则在坚守这个传统。”从尧舜到春秋,治理架构是封建制,“儒家的宪政主义正是来自于对封建制的宪政主义的记忆和重申”。周公平定管叔、蔡叔策动的殷遗民叛乱之后,制礼变法,使君王摆脱血亲关系的束缚,将“亲亲”向“尊尊”转变,让君臣关系代替血缘上的兄弟、叔侄关系,由此周人突破了亲缘关系,构建出以契约性君臣关系为基础的理性治理架构,这是中国文明的跃进。西周“宗法”的要旨就在于此。

秋风说,《尚书》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等文件,就是西周君臣之间订立的契约文书。“周制的封建的君臣关系乃是一种契约性关系”,君臣之间的权利义务是相互的。(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的“臣一主二”的谚语,表明了假如君王没有履行对臣的义务,臣可以解除君臣契约,与他人订立君臣契约。

封建治理的规则体系就是礼。人的一切活动都在礼的约束之下,礼的规则约束所有人,包括平等约束君臣。因此,在礼治之下,人是平等的。封建时代的人是自由的。正是这种自由催生了后来的百家争鸣。战国时虽然封建制崩溃,王权制已出现,但封建传统还深厚,新型的王权还没有掌握控制人参与思想的控制术,战国时人们享有的自由还是封建的自由,当时中国类似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开明专制。

秋风说,孔子主张以封建制对抗君主专制,他的核心政治主张是“复礼”。孔子看到当时封建制松动,君臣关系开始变化为命令服从关系。他对此不满,因此提出复礼,要求君臣还是要恢复权利义务的相互关系,不能形成君只有权利而无义务,臣只有义务而无权利的局面。孔子还意识到礼也有不平等的一面,因此提出仁。仁的含义是人们平等地相互对待。“这样,经由孔子,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人人应当平等地享有自由和平等的现代观念。”至于孔子杀少正卯,那是荀子编造的谣言。孔子并没有讨伐异端之意。

秋风说,孔子开创了公民社会。孔子与弟子组成的社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社团。孔子时代,政府只是雏形,战国时代才形成政府。孔子以后,儒生组成的公民社团成为限制政府权力,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力量。

秋风说,秦以后的历史就是抱持着恢复封建理想的儒生反对秦制的历史。体现在制度上,就是建立士大夫与皇权的共治体制。董仲舒所策动的汉武时代及以后的“复古更化”,“就是一场宪政主义革命”,结果是建立了共治体制。从董仲舒一汉武时代到晚清,正常状态下的治理架构均为“共治体制”,尽管其间发生过一些波折。士大夫组成的士人政府与皇权间出现分立。士大夫一直试图对皇权进行控制和约束,两者之间经常冲突。相对于秦制的皇权绝对专制,共治体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宪政性质。这是真正的中国传统,中国精神。

2011年8月11日,《南方周末》第31版发表易中天的文章《儒家的限政只能是徒劳——再与秋风先生商榷》,批评秋风的儒家宪政说。

易中天说,秋风看好的汉武帝恰恰是个皇权主义者。汉武帝采取很多措施集中央之权于皇帝,比如在宫廷之内另设政府叫内朝,权倾中外,架空外朝(政府),以便乾纲独断。后世的集权、专制、独裁即由此开始。这样一个人怎么能搞宪政?董仲舒明确主张中央集权和舆论一律,力主把“邪辟之说”消灭干净,用国家意识形态一统天下。这才有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也才有了文字狱。这是宪政还是专政?汉武帝和董仲舒谈不上“对秦制发动了一次根本性改造”。汉承秦制倒是历史上的共识。至于天意,皇帝愿意听你的,你就是代天立言;不愿意听你的,就是妖言惑众。 易中天说,就君臣关系而言,春秋时期的大夫,与君主的关系是非亲即友,是帮忙的;秦汉以后的官员,与皇帝的关系是非奴即仆,是打工的。秋风所谓的“君臣共治”乃是一相情愿的想象。郡县制的核心是中央集权,皇帝拥有绝对的治权,但他做不到把天下所有事情都管起来,这就要雇人打工,于是有了各级官员。正如清朝满族官员见了皇帝自称奴才那样,君臣关系是主仆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宪政有多少可能?把君臣关系变成主仆关系的是谁?是董仲舒,因为他提出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这个东西一出来,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儒生抗衡皇权的可能,世界上哪有网眼抗衡网绳的?因此就是要服从、顺从。可以说,董仲舒摧残了儒生的精神和灵魂。当然,这些官员也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把皇权当成命根子。皇权是皮,官员是毛。没了皇权,怎么捞钱?因此,维护皇权是官员们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