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1/26页)

[241]美杜萨,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怪,被其目光触击者即变成石头。

[242]百慕大,大西洋上的群岛,著名疗养和游览胜地。位于大西洋西部,距北美大陆约930公里。首府汉密尔顿。旅游业为群岛上的主要经济来源。附近海域常有船舶或飞机在此失踪,故被称为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区。

[243]谢赫,原意为老人或长老,在家庭和社会中往往作对老人的尊称。

[244]阿佛洛狄忒,古希腊性爱与美貌之女神,相当于罗马的维纳斯。她广泛地被崇祀为战争女神,偶尔还主持婚姻。妓女把她认作自己的保护神。

[245]哈利勒,在阿拉伯文中的意思是“忠实朋友”。

[246]阿多尼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深受阿佛洛狄忒女神的崇拜。传说他是叙利亚国王忒伊亚斯同他的女儿司米尔娜生的儿子。现代学者一般把他看成是植物的精灵,他的死亡和再生表示自然的循环。

[247]第欧根尼(?-约公元前320年),犬儒学派(希腊一哲学派别,它强调禁欲主义的自我满足,放弃舒适环境)的原型人物。力求暴露大多数传统的标准和信条的虚伪性,号召人们回复简朴的自然的生活。他自己生活贫困,睡在公共场所里,乞讨食物。但并不坚持所有人都如此。而只是想说明,即使环境贫困,人们仍然可以过幸福和独立的生活。提倡“生活从自足开始”、“不顾体面”、“坦率”。

[248]布莱克(1757-1827),英国诗人、水彩画家、版画家。艺术有独创性,具有新颖、简练、表达思想感情率直而有力量的特点。生前不受重视,死后一百多年影响才日渐明显。小时随母学习,阅读兴趣十分广泛,形象思维能力甚强,所想象的皆为所见过的。十岁入素描学校,立志当画家。生活艰苦,1793年后常常每日不停地工作,靠版画为生,因此较了解人民困苦,在其诗歌和绘画中都有所表现。晚年患胆结石,不再写作,但仍卧床为其书籍着色。七十岁时病逝。为《圣经》绘制两套共一百多幅油画和水彩画,为但丁的《神曲》绘制一百二十幅水彩画。罗丹曾盛赞纪伯伦,将之誉为“二十世纪的布莱克”。

[249]基钦纳(1850-1916),英国陆军元帅。1874年起在中东服役。1886年任英国红海领地总督,驻苏丹的萨瓦金。曾镇压苏丹马赫迪的苏丹军,占领喀土穆。1889年参加南非战争。胜利后回国,1902年被封为子爵。1911年任埃及总督,直至1914年统治埃及和苏丹。1914年被封伯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陆军大臣,并晋升为陆军元帅。他迅速征召大批志愿兵作为职业军人进行训练,使之策划能够为崭新的“基钦纳军”,当他乘“汉普郡”号巡洋舰前往俄国时,该舰被德国水雷击沉,他也溺毙。

[250]威廉·华兹华斯(一译:渥兹渥斯)(1770-1850),英国诗人。8岁时母亲去世,被送往寄宿学校,直至1787年。他童年时能成段背诵诗人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时代的先驱,对后来的诗人影响很大。1943年被誉为英国“桂冠诗人”。其代表作有《序曲》、《丁登寺》、《不朽的征兆》等。他为英国诗增添了新内容,引进了新语言,开创了新风格,不愧为一代大家。

[251]亚特拉斯,荷马史诗中管理撑天柱的神。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亚特拉斯神用双肩扛着大地。

[252]约翰,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他是渔夫西庇太的儿子。耶稣死后,他不畏艰险,宣传福音,创办基督教会。相传,《圣经》中的《约翰福音》、《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启示录》,均为他所作。

[253]保罗,原名扫罗,祖辈为犹太人,出生于大数城,加入了罗马国籍。他原先信奉犹太教,积极参加迫害基督教徒的活动。一次,他要到大马士革教堂去捉拿基督教徒,半路上跌倒在地,双目失明。后来,基督徒亚拿尼亚奉耶稣之命,使他双目复明,给他施洗,从此他皈依基督,成为耶稣的忠实使徒。他四处宣讲福音,屡遭苦难。他为早期基督教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254]即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1901-1909在位。

[255]瓦·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父亲务农,因家贫迁居布鲁克林,以木工为业,承建房屋。1855年,他的诗集《草叶集》第一版问世,共收集了12首,最后第九版总共收诗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题为《自己之歌》,共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的最重要的诗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