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第8/22页)
司马昭当即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全权都督关中军事。
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发兵逾十六万,分三路攻蜀,统帅分别是:邓艾、诸葛绪和钟会。
钟会军是主力,有十多万人。
钟会本欲出汉中,直陷成都,却不料被邓艾抢得先手。
正当钟会与姜维僵持于剑阁时,邓以精兵出阴平小道,飞越险山,奇袭绵竹,兵临成都,迅速灭蜀。
钟会有点没脾气。
钟会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些致命缺点,比如嫉妒(不过,他对晚辈很宽容,魏晋时的两位名士王戎和裴楷就是经其提携和推荐走上仕途的)。现在,伐蜀之战中,钟会与邓艾多有矛盾,后者走奇险小路,神速行军,攻下成都,主将钟会气不过,便向洛阳发去密报,称邓艾有谋反之心。
这时候,率孤军攻陷成都的邓艾一激动,竟擅自封官于蜀国降臣,同时并没有班师回朝的打算,而是向洛阳建议自己驻军成都,以乘机顺流而下攻灭吴国。
这一下子惹恼了司马昭。
其实,邓艾没有反意,但挡不住他这样做叫司马昭不舒服。
司马昭叫钟会收捕邓艾。钟会把任务交给了监军卫瓘。后者捕捉了愣神的邓艾。
此时,大家都在看钟会。已经入成都的他,手握重兵!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钟会后来欲割地称王,反叛司马昭,受了所谓诈降的姜维的鼓动。其实,没有姜维,钟会也自是明白:蜀国已灭,自己拥重兵,功高盖主,即使老老实实地回洛阳,阴鸷的司马昭突然翻脸也不是没有可能。
与其承受惊恐,倒不如再往前进一步,割据成都和西蜀,掉头讨伐专权欺君的司马昭,魏国上下定会有所响应,进而成就更伟大的事业。
公元264年春,钟会宴会部下,席间突然展示了魏国太后的“遗诏”,声明自己将为国除奸,回师洛阳讨伐司马昭。
但应和者甚寡。
钟会顿时有些发慌。如采取强硬手段,他担心激起兵变。紧张中,钟会一时间没了主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他和司马昭的关系,怎么一下子就进入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呢?
很多年前,钟会名气还没那么大,大将军也没那么跋扈。一次,司马昭跟大臣陈泰、陈骞同车共驶,有意捉弄一下钟会,于是过其家门口时,司马昭叫二陈大喊:“钟会!”
等钟会出来时,司马昭和二陈却驾车跑了。
好不容易,钟会才从后面追上了,司马大将军回头嘲笑道:“跟人家约好同行,为什么迟到了呢?大家都等你来,你却遥遥不至。”
古人忌讳提对方父辈祖辈的名字,在这里司马昭巧用了同音字“遥”,点了钟会的老爹钟繇的名字。钟会当然听出了门道,于是答:“矫然懿实,何必同群?”意思是说,懿德和实才矫然出众的人,为何一定要跟大家合群呢?
陈泰之父是陈群,陈骞之父是陈矫,司马昭他爹自然是司马懿,钟会一句话点了他们三个人的老子的名字,反应可谓奇快,令司马昭和二陈措手不及。
随后,司马昭又问:“古代的皋繇是什么样的人?”
钟会回答:“虽然上不及尧、舜,下不及周、孔,但也是懿德之士!”
司马昭大笑。
中古时代是非常讲究避讳的,两个人聊天,一方不能说出另一方父亲和长辈的名字,同音字也不行,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敬。魏晋时,很注重这一点,但同时,不少名士又超越了这一藩篱。
上面故事中的司马昭和钟会就是这样。
聪明的司马昭喜欢聪明人,所以钟会最终进了大将军幕府,只是有些事说起来令人唏嘘,“矫然懿实,何必同群”,钟会这话竟成谶语!
成都的钟会终于发动反叛,但最后孤掌难鸣,终无人与其同群。他陷入了巨大的惶恐,不难想起早年的一幕:“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问:‘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当时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和哥哥钟毓一起被魏文帝曹丕接见。
在大殿上,面对皇帝,两个少年战战兢兢,钟毓流汗不止。
曹丕问:“美丽少年,你为何一直在流汗?”
钟毓答:“因为战战惶惶,所以流汗如浆啊。”
诗人皇帝随后又问钟会:“你呢,为什么不流汗?”
钟会答:“因为战战栗栗,所以汗不敢出呀。”
曹丕大笑。
如果说钟会当年的回答有意无意地用文字游戏博了帝王一笑,那么多少年后在成都的他可是发自内心地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