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9/18页)

这个群体的出现,是东汉后期士人由群体抗争转向自我精神独立的一个标志。

从远景看,荆襄隐士群是一种消极与逃逸的姿态;但于近景看,他们在人格上又是一种自觉和上升的姿态。

作为其中之一的庞德公,跟同样隐居于此的诸葛亮、徐庶等人过从甚密。他称诸葛亮为“卧龙”,又喊庞统为“凤雏”,认为小庞将来定能有作为,于是便推荐庞统去拜见颍川名士司马德操,即司马徽。

十八岁那年,庞统挎上个包袱,驾着辆小马车,踏上了通往颍川之路。

东汉末年的颍川人杰地灵,无数青年都来这里寻师父、求学问。司马徽是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此老在当时享有盛名,因为有三个特长:识人、上树和弹琴。尤其是能鉴赏人才,人称“水镜先生”,你是不是块料,老爷子一下子就能把你照出原形。

庞统来到颍川时,正碰见司马徽背着小竹篓在树上采桑。

这样的镜头真是亲切:远山背后,一处桑麻地,有老者依林傍田而居,笑看大时代的风云。

庞统知道树上那老爷子就是司马徽,但并未下车。

庞统坐在车上,抬头说:“我听说大丈夫生于世间,就应该成就伟业,怎么可以压抑奔腾的江河之水而做妇女们该做的事儿呢?”

庞统无非是想先摸一下这司马徽的底。

三国时,只要是复姓司马的,可就是厉害角色啊,庞士元,你可要小心!

果不其然,只见树杈间的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转过头来,捋着胡子微笑道:“你就是庞统吧?!”

庞统一愣。

原来,此前,庞德公已修书给司马徽,告知庞统要前来拜访。

司马徽说:“小子,你先给我从车上下来。”

庞统于是不好意思地从车上下来了。

但司马徽没下树,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只知道走小路快,但却不曾想到迷失了方向怎么办。我听说很早的时候,大禹为天子,刑罚峻急,民风不古,诸侯伯成辞去荣华,耕种于田野;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原宪宁愿住破败的屋子,也不愿意拿它换豪华的别墅,因为他有高洁的品格。我的问题仅仅是:又有谁规定,必须住豪华的别墅,坐肥壮的骏马拉的车子,侍从前呼后拥,只有这样才算奇伟的大丈夫呢?可世间的人们,往往怀有这样的想法,这正是隐遁之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因由,也是高洁之士伯夷、叔齐叹息的缘故。吕不韦通过令人鄙夷的手段获得高位,齐景公虽富甲一方却奢侈无度,他们的所谓荣华在我看来真是不值得尊敬。”

庞统立马拜倒在地:“俺来自荒蛮之地,很少有机会能见识到真理,如果不是试探着敲了一下这钟鼓,还真听不到这响亮的声音呀!”

就这样,爷儿俩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聊了起来,直到落日隐没于群山。

聊天中,司马徽发现:庞统的模样虽然不怎么样,但见解非常,屡有奇思妙想,是个人才。此时庞统想的是,天已经黑了,怎么把老爷子从树上安全地接下来。

从颍川,庞统带回了司马徽这样一句评价:“襄阳庞士元,南州士人之冠冕!”

从此,庞统的名声一点点显赫起来。

后来,北方战乱加剧,司马徽由颍川向南避难于荆襄,为落魄求贤的刘备扑着,近乎哀求地让老爷子给推荐点人才,司马徽见这刘皇叔挺真诚的,便说道:“俗士岂识时务,此间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士元!”

荆襄是刘表的地盘。

刘表以昏暗著称,宠信小人而害贤良。

以品鉴人物著称的司马徽显得小心翼翼,当地官员就人物好坏征求意见时,他往往只说一个字:“好。”

两个字就是:“不错。”

三个字就是:“可以的。”

时间长了,司马徽的妻子问他:“夫君!人家不知道才问你,你为什么每每总是说‘好’?”

司马徽答:“你这样说,也很好!”

很多人向刘表推荐司马徽,刘表一时好奇,便接见了。

司马徽自知刘表的底细,但他跟刘表之子刘琮关系还不错,不好驳面子,也就见了。

酒桌上,刘表东拉西扯,以显示自己的高明。

司马徽多数时候笑而不语,被逼得没辙了,便来一句:“好好好!”

散去后,刘表嘟囔:“世间人们都是在说昏话吧?我看这司马徽也就是个平平常常的老头儿啊!”

可以说,司马徽是那个时代的隐士,又是目光非凡的鉴人专家。

他的一生,既不同于诸葛亮出山济世,又不同于祢衡狂狷不羁,终于无为。

当年,他在树杈间说的那一席话,被后来的隐逸者当成驳斥为功名而努力的人的宝典。不过,有时候在推荐人才时(对诸葛亮和庞统),他又很认真。一方面高洁自好,隐而不出;另一方面,又推荐他人出山,使其跳入纷争的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