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8/18页)

辽地平定。秋九月,曹操凯旋。

此时沿海之路已可行,从没见过大海的曹操特意走河北昌黎一线,登上附近的碣石山,眺望大海,苍茫如幕。

这是曹孟德第一次看到大海。

面对寥廓的大海,迎着潮湿的海风,人们总会结合自己的人生境遇而遐思万千。曹孟德也不例外。在人生的秋天,他在极目远望时,写下那首淡然而又百味杂陈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碣石,观沧海,扑面而来的大海的气息,总叫人想哭。

对于曹操来说,观海天之辽阔,感宇宙之无极,想人生之微茫。生命至此,谁能不动情?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曹操在大海面前不可能获得看破红尘的归隐之趣;也不要把《观沧海》简单地视为一个胜利者志得意满的附丽。

相信海边的曹孟德,终有别样的人生感悟。

面对浩瀚起伏的大海,来自许昌的丞相也许会感觉到:事业再庞大,终是过眼云烟。在中年暮色里,获得大海一样的从容自在才最重要,无论是在闲暇的铜雀台上,还是在充满斗争的军政天地。至于天下人每天都在议论的他的出身,又算什么呢?

这,终不是一个问题。

说起来,《观沧海》只是曹操当时写的一组诗的开篇。组诗共有五部分,总题为《步出夏门行》,采用了汉乐府诗的旧题。序章名叫《艳》:“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说的是北征前曹操曾为下江南之事而困扰,后终于选择北征。

《观沧海》后面还有三篇,分别是《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这三首写作的时间稍晚于《观沧海》,当为曹操回到冀州时所写。其中《冬十月》歌咏了北方的秋天,有“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之句。《土不同》则是一首细致观察异地风物的作品;《龟虽寿》更为著名,叹息了人生之易逝。

后来,明朝的文学批评家沈德符在评论这组诗时,说“时露霸气”。与其说霸气是曹操的外相,不如说这外相在大海面前已化作从容的波涛。从某个角度说,四五十岁的人生光阴是最为慌张的。古今没有不同。这种慌张远非青春时代的迷茫,而是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看清自我的不愿与不易。

但相信面对大海的曹操,终是看清了自己的,由此获得了人生后半场的从容之道、优雅之姿,所以尽管有一年后的赤壁之败,可没人觉得他真的失败了。再后来,尽管条件已经很成熟,但曹操仍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的这种做法,还真不仅仅是为了把帝位留给儿子那么简单,其中必有他最真切与最踏实的生命感悟。或者说,暮年的孟德愈加通透,犹如登上人生的碣石山,视野和视野里的景象都已经不一样了。

海是海,亦非海。

孟德是孟德,但不是人生前半场的孟德。

所以,后来陈寿在《三国志》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还有超然之境。

这是陈寿忘了说的。

海边的曹孟德,对这一切是担得起的。

水镜先生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忼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庞士元即庞统,南郡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显得呆呆的,长得又很难看,所以周围人都不看好他。不过,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叔父庞德公。

庞德公是襄阳隐士。

当时北方大乱,靠南的襄阳,隐居着一大批高士,形成了“襄阳隐士群”。

代表人物有庞德公、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有的原籍荆襄,但更多的是躲避北方战乱而隐居于此,一方面这里比较安定,另一方面清幽的山水为他们提供了隐士所需要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