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10/18页)
司马徽,你想干什么?
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在以鉴赏人才著称的司马徽看来,人才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尽其用,你是这样的人,那么好,你出山吧;你是那样的人,那么你就老老实实地在山里待着吧。
在荆襄隐士群中,徐庶、诸葛亮、庞统选择了出山,尤其是后二人,所代表的是隐士的一种类型:遇明主和时机成熟后,即由隐退而转为入仕。这样的人物,后世还有东晋谢安、前秦王猛等人。
荆襄隐士群中的更多人选择了终身隐逸。
“隐,保全自身而已,不能保全天下,故非大道。”刘表曾这样对庞德公说。
作为这个群体的精神领袖,庞答:“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也就是说,出仕和归隐,各行其志,无高低之分。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克荆州,欲征司马徽入幕府,后者无意为官,辞而不就。僵持间,三国时第一隐士,悄悄去世了。
发现司马炎
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与晋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靓。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在人们的印象中,西晋以奢华著称,后来其迅速崩溃,史家也多指责有清谈与奢淫的双重因素,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风云际会、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最后归于晋。
司马炎的江山基本上是从爹爹司马昭、大伯司马师和爷爷司马懿那里坐等来的。与其他王朝的开国皇帝不一样(类似曹丕,但曹丕也曾跟随曹操征战过),他没艰难困苦的马背上的战斗生涯,这就决定他从一开始就处于安逸的氛围中。这对这个帝国的奢华之风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如果把西晋的风气完全推给司马炎也是不公平的。
作为一国之君,司马炎身上的优点其实非常多,总结起来一句话:“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开国之帝多权谋,亦多阴鸷暴鄙,有宽宏之性的很少,此处说两人:刘秀、司马炎。后者更过前者。前者宽宏多出自本性;后者来自名士家族,性格宽宏雅致,于本性之外,更染上时代风尚。
司马炎为人极为宽宏。
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往往对前朝天子痛下毒手,司马炎却恰恰相反,不但厚待魏、蜀、吴三国的末代皇帝,还善待蜀、吴两地的人民,一次性免除赋税二十年,这在古代是极为少见的。
皇帝司马炎非常呵护和亲近自己的大臣;或者说,魏晋时代的帝王跟明清时期远不一样,君臣关系非常质朴。
司马炎听说和峤家有好李子,想品尝一下,但和峤为人吝啬,只给他送来了几十个。司马炎并不怪罪,觉得能吃到和家的李子就很满足了。
再看一个故事:
诸葛靓是诸葛诞的儿子,后者官拜魏国扬州刺史、镇东大将军,后因司马昭欲削其兵权,起兵反叛,转投吴国,与魏作战时被杀。吴灭,诸葛靓隐而不出。后被迫入晋,因与司马家有仇,他发誓永远不见司马炎,经常一个人背对洛水而坐。
司马炎与诸葛靓是小时候的玩伴,现在一个为皇帝,一个为亡国叛臣之后。
武帝想见见诸葛靓,但苦于没有理由,就请自己的叔母琅邪王妃即诸葛靓的姐姐诸葛氏为中间人进行调停,但仍不得诸葛靓的原谅。
诸葛靓住在自己的这位姐姐家,听说晋武帝来了,就躲至厕所,但最后还是被武帝给拉了出来。武帝并不生气,他扯着诸葛靓喝酒。后来,两个人喝得都有些多了,晋武帝说:“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一起玩耍的情形吗?”
武帝一语,让诸葛靓百感交集,抬起头,已泪流满面:“我不能吞炭漆身,于今日又看到了您!”
战国之初,赵襄子联合韩、魏,三家分晋,袭杀智伯,后者的手下豫让,为报答智伯的恩情,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当为主人复仇。”几次刺杀赵襄子未遂,便漆身吞炭,改变音容,再欲行刺,仍不成而自杀。
诸葛靓说的是,司马炎,我们两家有世仇,但我却没能像豫让那样吞炭漆身,矢志报仇!我已经很惭愧了。司马炎为自己引起诸葛靓的痛苦记忆而惭愧不已,起身退出。
中古时代这种带有名士风范的帝王放在后世,尤其是明清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他们身上保持着士人美好的修养和品质。皇帝因语言不得当而令大臣难堪或引起其伤心事,往往很自责,几天闭门不出是常事。也可以这样说,那个时代政治风云虽残酷,但大多数皇帝的潜意识里,与臣子有一种平等的关系,这是有别于后世的魏晋君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