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第19/32页)
三、俾斯麦和他的国家
他在普鲁士的政策?俾斯麦在就任普鲁士首相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拥护威廉国王创建普鲁士军队的主张。俾斯麦明白,一支强大的、训练有素的军队,能够成为专制体制强有力的支撑,还能成为普鲁士所领导的统一德意志的有力工具。
正在此时,恰好普鲁士议会中众议院的多数派是一部分自由主义人士,他们对1848年的民主意愿表示同情,还希望在普鲁士成立英国式的立宪政府。因为惧怕军国主义,迫切地想要将国王及他的大臣们置于议会的掌控之下,他们投票反对增兵所需要的费用。
俾斯麦很生气,他向议员们说道:“德意志不用依靠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依靠它的强权……目前重大的问题并不能靠演讲和超过半数的投票来决定,那是1848年与1849年的弊端。而今要靠铁与血来决定!”
议员们对此表示不服,俾斯麦未经他们的点头,便开始征税和增兵。议员们对他这种高压手段表示反抗,于是他封了报社,关押反对派。他知道自己有国王及军队的拥护,他还怕什么呢?从此之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1850年的宪法在普鲁士变成了一纸空文。
他的外交政策?就在普鲁士广泛实行兵役制的时候,俾斯麦针对未来可以争夺德意志领导地位而爆发的普奥战争,制定了外交政策。奥地利已显现出它没有领导的能力。它还表示不经过一场战争,是绝不可能放弃自己的领导地位的。俾斯麦缜密地准备着将奥地利推下台的计划。
1863年,他帮助沙皇镇压了波兰人的起义,让沙皇意识到要有回报普鲁士的义务。他示意法国只要不干预普鲁士在德意志的行动就能获得“报酬”,借此来愚弄拿破仑三世。
四、铁与血
铁与血的日子不久就会到来。俾斯麦进行了三场战争来创建德意志帝国。因为战争政策,他在历史上因“铁血首相”而著称。
丹麦战争?1864年普鲁士在俾斯麦的机智领导之下,参加了奥地利反抗丹麦的战争。战争的原因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也就是德意志西北方的两个公国,那里的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可是却在丹麦国王的统治下。
如果按照民族界线把这块有争议的土地分开,丹麦人居住的北方四分之一属于丹麦,德意志人居住的南方四分之三归于德意志联邦,这样问题便很容易解决了。可是丹麦国王坚决表示要占领所有土地,德意志联邦也表示不放弃。结果就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两个主要的德意志邦国,采取武力的方式从丹麦手中夺得了两个公国。
争吵的普鲁士和奥地利?丹麦战争的主要后果,正像俾斯麦所预料到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夺取立马又引发了普奥之间的一场纷争。奥地利希望将它变成德意志联邦中一个独立的成员,俾斯麦却希望将它并给普鲁士。
经过长时间吵闹的协商以后,俾斯麦于1866年6月提出了几条彻底改革联邦的意见,其中一项就是要将奥地利逐出联邦。同时他还命令普鲁士军队集合待命。奥地利正好掉进了陷阱,立即劝说那些较小的德意志邦国与它联合在一起,共同向普鲁士宣战,以保留德意志联邦旧有的形态。
七周战争?在1866年6月到7月爆发的战争中,普鲁士由于拥有一支装备了新式步枪的强大军队,还有威廉国王及冯·毛奇伯爵的英明领导,占据了优势。另外,它还获得了意大利积极的帮助,因为意大利也正在为推翻奥地利的强权而努力战斗。
普鲁士不久便打败了那些较小的德意志邦国,7月3日,又在凯尼格列茨(萨多瓦)的血战中以压倒性的优势击退了奥地利。8月双方签署了和约。从此之后,普鲁士便能够随心所欲地操纵德意志了。
一个新的德意志?在之后的一两年里,俾斯麦重新组建了德意志,有以下几方面:(1)解散了1815年的德意志联邦;(2)将奥地利帝国从德意志中切掉了,而且迫使它将威尼斯地区割给了意大利;(3)普鲁士立即兼并了石勒苏益格及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汉诺威王国、法兰克福自由市和其他地区。由此普鲁士原来被分隔的领地连接了起来,还增加了450万人口;(4)其余的美因河以北小的德意志各邦,在普鲁士的领导下结成了一个名叫“北德意志联邦”的亲密联盟。普鲁士国王被推举成为新联邦的“元首”,普鲁士的军事制度被推广到了所有结盟的邦国。俾斯麦除了继续担任普鲁士的首相之外,如今又成为北德意志联邦的宰相;(5)对美因河以南的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以及黑森这四个德意志邦成为独立邦表示认可;可是它们却通过关税同盟的贸易关系,通过军事防御联盟,与北德意志联邦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