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第18/32页)

普鲁士及奥地利?可是到了1849年春,普鲁士国王及一些专制统治者已从1848年的革命恐慌中回过神来。他们重拾自信,高视阔步起来。普鲁士国王高傲地拒绝了法兰克福议会所献予他的皇帝尊号。他说,假如他受到王侯们的邀请,他就会接受德意志的领导地位,可是他不想接受一个来自于民主议会的皇帝尊号,他将它说成是“自阴沟中来的”。

一些德意志王侯答应邀请他,采不采用民主的方式都随便,可是奥地利却站出来加以阻拦,国家的统一计划最终还是落空了,或是基本落空了。

关税同盟?德意志联邦并未统一德意志各邦,它并不准备这么做。它自以为认可了民族性,可是它却维护了王侯们的旧有权力。法兰克福议会诚挚地希望统一,并且还希望建立民主政权;可是由于专制体制的势力太过强大,它还是失败了。但是迈向统一的某些本质收获全是通过关税同盟获得的。关税同盟将好好做生意、互惠互利的原则作为合作依据,这样有助于商业的发展。所以它的观点对于权势阶层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我们已见到,关税同盟使得盟邦成员之间得以自由贸易。远在1848年以前的很多年,关税同盟进行得相当顺利,因此它是德意志国家能够获取统一的有力因素之一。

从和平到战争?很多德意志贵族及一些保守人士也被激起了民族爱国之心。他们指责倡导民主的法兰克福议会并未建立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还为普鲁士国王如此的谦虚和软弱而备感遗憾。他们认为他应该有鄙视奥地利和担任德意志领导人的胆色。

这些要求战斗的爱国人士在1850年以后站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他们主张,一切尝试统一德意志的方法,都要放弃民主方式而采取武力。他们觉得普鲁士国王是最适合做皇帝的,他们期盼他会改变主意,或是普鲁士将会出现一位具有坚定意志的国王。他们称自己的计划是“更切合实际的”。这自然要牵扯到更多的流血牺牲。

二、俾斯麦及他的国王

不久之后,主战的爱国人士在他们之中找到了一位铁腕人物——俾斯麦。大约在同时,普鲁士也出现了一位符合心意的国王威廉一世。

俾斯麦?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出身于普鲁士有势力的地主阶级(容克),是因1848年革命而崛起的最著名的保守分子。他于维也纳议会那年出生,接受过大学教育,早年的时候就出名了,因为他曾经是顽劣之人。之后又成为成功的农民,还是一位普鲁士的爱国人士。

在1848年—1849年这段动荡的时期,俾斯麦并未放过任何表现他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机会,这些观念包括:专制体制是政府的最好形态;法兰克福议会是愚昧无知的;德意志假如真的想统一的话,就必须由普鲁士国王上接神旨,再加上军队、贵族、政治机器以及新教国立教会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他相信德意志会统一的,可是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之下而放弃民主。德意志必须要“普鲁士化”。

俾斯麦在议会中?俾斯麦有几年(1851—1859)代表普鲁士国王参加德意志联邦的议会。他在议会中同一些代表合作,共同抑制自由主义。他对奥地利的强烈憎恶的情绪在议会得以增强。他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用冷静与智慧保留住了普鲁士在联邦中同奥地利一样的平等地位。

在俄国和法国?俾斯麦于1859年被派到圣彼得堡担任普鲁士驻俄使臣,他钦慕沙皇的专制体制,并为加强从弗里德里希大帝开始的俄普之间的密切关系出了很多力。1862年,他被委派前往巴黎,见到了路易·拿破仑(拿破仑三世),并对这个人的复杂性格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同一年,俾斯麦奉召回到柏林,成为普鲁士的首相。自1862年至1890年担任首相期间,他扩大了普鲁士的领土,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并制定了许多政策。大部分政策引领着德意志,直至1918年。

普鲁士的威廉一世?在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首相以前,1848年—1849年失去了大好机会的普鲁士国王去世了。他的弟弟威廉于1861年承继了王位。威廉一世守旧、信奉宗教,并且坚信他的王权得于神授。他有刚强的意志,喜好军事,这两方面非常像弗里德里希大帝及18世纪霍亨索伦王朝的一些国王。威廉一世并非一个有才干的人,可是他为人诚恳老实,绝对相信他的大臣们。

这正是一位符合俾斯麦以及他的同党心意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