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诗词序跋(第12/14页)

本书共收两宋一百家词人的三百二十首词作,与浩如烟海的全宋词相比,只是以蠡测海。我们的编选原则,一是尽可能兼顾到在不同阶段对词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流派和代表性词人;二是既把握住大家,也不偏废有佳构的小家,力求历代传诵的名篇不致遗漏。尽管整个宋代词坛的创作风貌难以在本书中全面体现,但读者至少可从一斑窥全貌,在欣赏名篇佳作的同时,对宋词演进的大体走向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每一首词都是一个世界,都是词人开辟的一块天地。面对这么一个丰富的世界,美妙的天地,我们在每首词的“解题” 中尽可能地根据作者创作的年月、地点、际遇、心境、意图及惨淡经营的匠心作一番简明扼要的阐释剖析。所释所析虽参考各家著述,但亦属一家之言,因此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恳盼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由施蛰存审订选目,陈如江负责具体编务。除编者外,徐培均、邓乔彬、赵山林、罗立刚、吉明周也参与了部分篇目的撰写。

施蛰存 陈如江

一九九六年八月

(一四)《姚鹓雏诗续集》序

云间姚先生雄伯既谢世,其女明华、婿杨纪璋、次女玉华抱守其遗文,辛苦弗坠。越十年,写印其《苍雪词》三卷,既已流播人口,又十馀载,缮写其手定《恬养簃诗》五卷成。继十馀载,《红豆簃诗》五卷及《恬养簃诗剩墨》三卷成,是为先生诗之续集。待付印,索余一言为序。

余受知于先生几三十载,然会合不常,晤对承教之缘尤罕,何足以知先生,又何足以序先生之诗哉。

先生未弱冠,以诗文说部鸣于时。柳亚子创南社,先生羽翼之,绍东林、幾复之绪风,鼓吹革命,意气甚盛。辛亥鼎革,入仕金陵,浮沉郎署者三十年。抗战军兴,流移湘黔巴蜀者又十年。家国兴亡之感,朋尊聚散之迹,一以著于诗。遇归乡里,将以发其经世之略,为桑梓布新政。俄而婴疾,遽损其寿,功绩未就,而怀抱具见于诗,诵其诗者,足以知先生之为人矣。

往者余居昆明时,先生自渝州惠书,谓方刊定其集,且言:“少日作诗,步趋散原、石遗,好为硬语,既而从南社诸君子为唐音,境界渐得开朗,及间关入蜀,得山川之助,遂法自然,效元遗山放笔为直干,至是而诗乃为自家生活。”

先生作诗五十载,不甚收拾,多散亡者。此《恬养簃诗》五卷,存诗才千四百首,其刊落者,于早岁诗尤甚。印以先生晚年放笔之说,亦可以知先生之为诗矣。

夫文载道,诗言志,诗文皆心声也。先生中年以后,贞介谦退,不偶俗,罕交游,而名重于士林,士之知先生者,皆诵其诗文而得之。

今先生往矣,嘉言懿行,耳目不可得而接,然诗文犹存,虽百世之下,后生小子犹得以知先生,此其女若婿之所以亟亟于传其遗著也。

呜乎,孝思不匮,有足尚已。余荒伧下才,文不足为先生重,既不可辞,爰以所知闻于先生者书之,聊或有助于后生之诵斯编者。若先生之道与志,余安足以发其大哉!

甲子上元乡后学施舍蛰存拜序

辛巳云间中学施舍蛰存再拜序

(以下未出版)

(一五)题《南阁遗集》后

一九四二年,余在长汀厦门大学。暑假时,张荪簃自邵武来,欲泛汀江去潮阳省亲。波路险恶,又无便船,余劝其且住,遂留止焉。晤谈数日,以诗相酬答,因赏其才,遂为介绍与校长萨木栋。萨公欣然延揽之,余遂得与荪簃共事者二年馀。每逢空袭警报,中文系师生辄趋苍玉洞,踞岩穴间,议论上下古今,荪簃亦与焉。抗战胜利后,余去三元江苏学院,翌年,归上海,荪簃亦适台湾,自此不复相见。一九八〇年,海峡两岸消息可通,余辄访问荪簃踪迹,乃无知者。后得阅港中出版《近代粤词搜逸》,始知其已逝于新加坡,为之掩卷叹悼。近知台中友人,收拾其遗文,将为刊行。此盛德事,闻之钦佩。因录余昔年赠荪簃诗凡五首,愿附之卷尾,以志萍因。荪簃年少于余,余以弱妹视之。荪簃来书,亦辄以余为兄。岂意其盛年不寿,先我下世,余竟得抚其遗集,亦可哀已。

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北山 施蛰存

(一六)《劲草书屋诗词钞》序

传曰:“诗言志。” 韩文公曰:“文以载道。” 自有此言,后人惑焉,以为志道异义,诗文殊途。非也。无其志,安得有道?道发于志,志一而道成。有道之士必有志之士也。虽然,经世则为文以载道,燕居则赋诗以言志。此诗文之时用异,非志道之为两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