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弯的树枝:狂飘突进的民族主义(第5/10页)
摩罗告诉人们,西方,就是掠夺、奴役、阴谋和反人类;中国,就是正义、自立、文明和公心。西方文明是癌细胞,是地球的顽症,中国文化必将拯救西方病。“未来时代,将会由中国人从政治上统一全人类,建立起世界政府。”13
摩罗说,那些提倡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统统是民族的敌人。摩罗在书中重点批判的,是五四一代的陈独秀、胡适、蔡元培和鲁迅。摩罗说,五四一代是精神大崩溃的一代。
这些人曾经是摩罗崇拜的巨人,而今却成了“为西方殖民者奔波操劳”的洋奴。摩罗给他们加上的罪名是:“他们那样片面地歌颂西方文化,围剿自己的民族文化。”14
比如陈独秀曾经说,西方文化才是人的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死了。
比如胡适曾经提倡全盘西化。
比如蔡元培。他在1919年为北大学生创办的《国民杂志》所写的序言中说:比起国家来,有更高的世界主义标准。“所谓国民者,亦同时为全世界人类之一分子。苟倡绝对的国家主义,而置人道主义于不顾,则虽以德意志之强而终不免于失败,况其他乎?愿《国民杂志》勿提倡利己的国家主义。”摩罗说蔡元培是在扑灭中国人的爱国主义,“让中国人自卑自虐”。15
至于鲁迅,摩罗说他终生致力于国民性批判,“实际上是按照西方殖民者对我们的污蔑性描述,来体验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
摩罗说:“无论是陈独秀、胡适,还是鲁迅,他们在主张全盘西化的时候,显然已经全盘接受了西方人建构的世界图式,而且把自己和自己的民族牢牢地安置在那个世界图式中愚昧、卑贱的位置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民族精神的摧毁,甚为严重,我们至今还在承受其恶果。”“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主动将自己的国家纳入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运动,它给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天正在突现出来。”16
最后,事情演变成只要是反对英美,就统统具有天然的正当性,难怪摩罗热烈地肯定德国的希特勒。他说:“希特勒带领自己的民族摆脱英法强权的遏制,这是值得敬佩的。”(摩罗采访录,广州《南都周刊》2010年3月5日)摩罗还肯定二战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因为日本勇于挑战英美的霸权!(参见《中国站起来》前言)这样的民族主义,岂不是走火入魔太甚?
摩罗,这位曾被誉为与权力绝不妥协的精神战士,一度曾皈依基督教。现在,他的图腾却是国家。他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重合了。他这样定义爱国主义:“在国家成为人类社会分群界线的第一原则的时代,功臣与罪人、圣人与魔鬼的区分标准,与个人品德全无干系,全看它谋求的是哪国的利益,损害的是哪国的生命。这个标准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所谓爱国主义。”17原来是非善恶、圣人恶魔都无所谓,也不再有什么道德判断尺度,一切都看对国家有利没利。摩罗称赞希特勒和日本军国主义,道理全在于此。
至于摩罗何以发生这样的转向,许纪霖写了一篇长文《走向国家祭台之路——从摩罗的转向看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对此作了分析。该文在《读书》2010年8月号、9月号连载。许纪霖的意见是,摩罗实际上是一个缺乏内在定力的虚无主义者,他的几次转向,透露出中国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存在迷失与认同困境。
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主张中国在经济上“光荣孤立”
1999年11月,房宁、王小东、宋强等人合著的《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封底广告说:本书是继《中国可以说不》和《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知识界又一次面对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所进行抉择。
此书的要点,一是反对全球化,二是提出中国需要光荣孤立。
先看第一点。此书书名中的“全球化阴影”就表达了作者的批判意向。这本书的结论是:
“西方是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在可悲地扮演者输家的角色。”18
“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的中心地带和以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地带,构成了未来世界的基本格局。”“中心与外围的矛盾,是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循环的链条,逐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了。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对于第三世界来说,风险多于机会,代价大于利益。”
“全球化导致了全球分裂化,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落人发展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