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个新道统(第7/7页)

这是自由主义第二次遭遇低谷。自2008年开始持续至今的欧美金融和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导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张遭受重创,国际左翼力量上升,也波及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由主义的影响力。郑永年最近说,近年来中国左的势力上升,就道出了这一趋势的特点。不过,很多学者指出,90年代以来,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自由主义经过激辩的淬火考验,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心,因而具有坚韧的力量。自由主义在传播过程中遭遇波峰和低谷,也是正常的。

秋风认为,一些自由主义者总是说自由主义是外来的,这就使自由主义难以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国自由主义在理论创造上的贫弱,也是导致目前困局的原因。秋风说,要推进研究,使自由进入哲学和理论层面,揭示出自由也是中国传统,这样才能使自由本土化,使中国与自由合为一体,塑造出强有力的观念,达致对于自由的普遍信念,推动现实制度朝着有利于自由的方向演进。

在自由主义再次遭遇困难之际,80岁的资深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在《炎黄春秋》2010年9月号发表文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她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呼吁中国知识分子放弃“颂圣文化”,继承古典责任,发扬“士”的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重名节,讲骨气,捍卫道统。

何谓道统?“道”即法则,“统”指法则传承的脉络。前者是逻辑,后者是历史。“道统”这个词是南宋朱熹提出的,但这个概念的内涵由唐代韩愈首创,指的是从尧舜传到孔孟的圣人之道。在历史上,不少知识分子曾经挺身而出卫道。至于“士”的名节骨气,更是代代传颂。

世移时易,质文代变,韩愈有韩愈的道统,今天有今天的道统。谭嗣同、秋瑾的牺牲,已经不是为了维护原来儒家的道统,而是为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那么,今天的道统何在?资中摘说:“理直气壮地弘扬普世价值: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宪政、民主,这可以说是今天的道统,这是自救与救国的需要,无关西化或外部压力。”

资中筠把古代的“士”的节操与自由主义新道统嫁接,可谓网罗古意,推陈出新。


1 徐友渔:《重读自由主义及其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第3、4页。

2 《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第132页。

3 《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1册,第132页。

4 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1册,第2页。

5 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第1-4页。

6 李慎之:《风雨苍黄五十年》,香港,明报出版社,2003,第15页。

7 朱学勒:《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第381页。

8 徐友渔:《自由的言说》,长春出版社,1999,第289页。

9 徐友渔:《重读自由主义及其他》,第3页。

10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42页。

11 任剑涛:《后革命时代的公共政治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第109页。

12 任剑涛:《后革命时代的公共政治文化》,第107页。

13 秦晖:《问题与主义》,长春出版社,1999,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