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5/9页)
“不,那不是我的意思。”他又开口了,“毫无疑问,你是专家——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我为什么……”他说到这里停了下来,调整了一下语调继续说道,“你能找到指控米凯利斯的确切证据吗?我的意思是那两个嫌疑人——你肯定说是两个——他俩下火车的站距离米凯利斯现在居住的村庄不到3英里远。”
“先生,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我们去追查,追查像他那样的人。”总巡官说道,此时他已经恢复了镇定。副局长微微点头表示同意,这抚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警官的怨恨和惊讶。总巡官希特是个善良的人,同时也是个好丈夫、好爸爸。他总是友好待人,就在这间办公室里,他对连续几任副局长都友好相待,所以公众和部门都很信任他。这样的事,他已经经历了3次。第一位,有军人的仪表,性格粗鲁,红脸膛,白眉毛,暴躁的脾气,但很容易对付。他因年龄超限而离职。第二位,理想的绅士,不仅自己安分守己,也要求别人安分守己,辞职后在英格兰之外找到了更高的职位,由于希特巡官的贡献,他获得了荣誉勋章(这是真的)。跟他一起工作既自豪又愉快。第三位,有点像实力不明的“黑马”,18个月过去了,他仍然是部门的“黑马”。总体看,总巡官希特认为他是无害的——虽然样子古怪,但无害。如今,此人正在讲话,总巡官在表面上显得很敬重(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是工作需要),在内心里隐含着仁慈的宽容。
“米凯利斯离开伦敦去乡下前提出报告了吗?”
“先生,他报告了。”
“他在那里能干吗?”副局长继续问道,其实他知道答案。米凯利斯在乡下居住的小农舍一共有4间屋子,屋顶长满苔藓,他在二楼的一间屋子里,痛苦地强迫自己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胸前是一张虫蛀的橡木桌子,用一只颤抖的手,歪歪斜斜地不分日夜地伏案写《囚徒自传》,这应该是一本揭示人类历史规律的书。在这栋有4间房间的小农舍里,空间有限,与世隔绝,气氛孤独,但这些条件对激发他的灵感有帮助。这里很像监狱,但从来不受打扰,因为这里没有人为了可憎的目的,迫使他遵循监狱的残暴规矩参加锻炼。他不知道太阳是否仍然在照耀大地,写作的劳累使他大汗淋漓,一股令人愉快的激情鼓励着他继续写作。这好像是在解放他的内心,让他的心灵释放到广阔的世界中去。他有虚荣心,但并不狡诈,他追求虚荣心的热情似乎命中注定的、神圣的(最初的热情是被一家出版商答应给他500镑稿费点燃的)。
“当然,信息应该越准确越好。”副局长很不坦率地强调说。
总巡官希特感到这样的要求太严格了,心中再次燃起不满,于是说乡下的警察在米凯利斯刚到时便得到了通知,一份完整的报告在几个小时后便能拿到。只需给负责人发一份电报……
总巡官希特缓慢地说着,但他心里却在思考这样说可能的后果。从他微微皱着眉头就知道他在思考,但他的思绪被对方提出的一个问题打断了。
“你发电报了吗?”
“先生,还没有。”他回答道,仿佛被问题吓了一跳。
副局长猛地舒展开双腿。这个动作非常敏捷,与他漫不经心地提出建议的方式截然不同。
“具体地讲,你认为米凯利斯与配制那颗炸弹有关联吗?”
总巡官陷入了沉思。
“这我不敢说,目前没有必要做定论。他与一些危险分子有交往。他假释后一年,便成为了红色委员会的代表。我认为这是给他的某种奖励。”
总巡官笑了,笑声中略带恼怒和蔑视。对那样的一个男人,如此的兴师动众没必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两年以前,一些情绪激昂的新闻记者为了发行特刊而让被释放出狱的米凯利斯成为名人,这件事至今让总巡官感到恼怒。只要涉嫌犯罪,逮捕那家伙就是完全合法的。从表面看,逮捕他,不仅合法,也有利。他的两届前任准备一眼就看出这点,但眼前这位副局长,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仿佛迷失在梦境中了。此外,除了合法和有利之外,逮捕米凯利斯还能为总巡官解决一个私人小难题,不知何故,这个小难题一直困扰着他。这个难题不仅影响他的个人的名声、生活的舒适,还影响他工作的效率。因为总巡官知道,即使米凯利斯知道这次暴行的一些情况,但肯定知道得不多,这样说很合乎道理。米凯利斯知道得很少——总巡官对此很肯定——总巡官想到了几个比米凯利斯知道情况多的人,但他觉得目前逮捕这些人不太方便,因为会使得局势更加复杂,也不符合办案的规矩。然而,由于米凯利斯是前科犯,办案的规矩就不太照顾他了。不利用法律体系的特点是很愚蠢的。那些当时带着激动的心情把米凯利斯吹上天的记者,已经愤怒得想把他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