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3/13页)
首先是要打造出可供游客摘草莓的观光农场。另外,还要自己开拓销售渠道。
惠介心想:如果我种出来的草莓能得到顾客当面夸奖的话,那么我的劳动就是有意义的。如果能自己定价销售的话,那就会产生积极性,想办法去考虑如何能争取提高些价格。既然需要展现给别人看,自然会萌生出“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念头——包括商品的展示方法、专业的形象甚至是自己每天穿的工作服。
当然,很可能又会遭到父亲的痛骂:“浑蛋!你这个外行,啥都不懂!”他说得没错。
但正因为自己是个外行,啥都不懂,所以才会想到这样的点子。正因为自己是个局外人,可以抛开各种纠葛冷眼旁观,所以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自己毕竟是个广告设计者,无论喜不喜欢,都已经对大城市里的时代潮流和消费者的口味了然于胸,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奇思妙想——或者说是胡思乱想。
从刚开始帮忙种草莓那时起,惠介就隐约地想过:一定要把父亲种出来的好吃的草莓、把刚摘下来的成熟草莓让大家尝一尝。
而现在,他已经不仅仅是个帮忙的了,自然就有了别的想法:
既然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劳动,就应该获得更多报酬;既然这些草莓这么好吃,只要树立起口碑的话,就能带来更多收益。
当然,光是标榜“好吃”的话,并没什么说服力。每位农家都会这么说的。为了让顾客选择自己的商品,还需要采取一些营销手法——用广告术语来说,就是吸引眼球的“噱头”。
所以,惠介决定挑出大颗粒的在网上销售。为了获得品牌效应,他还给商品取了个名:
“富士望月草莓”。
——这个名字是希望利用当地风情和富士山的名气。
市面上销售的草莓,中等个头的是每颗15~20克。而惠介却打算用比它们大一倍的草莓作为主打商品:
大颗甜草莓——30克以上
特大颗甜草莓——40克以上
超大颗甜草莓——50克左右
一般来说,同个品种的草莓,颗粒越大则口感越甜。根据这个经验,惠介把草莓分成了几个级别。至于草莓的形状,则不讲究。那些在货场可能会被拒收的畸形草莓,惠介也一起拿到网上销售。大颗粒的草莓通常都长得奇形怪状,但味道却不受影响(惠介甚至觉得比普通草莓更好吃)。惠介打算在主页上对这常识进行说明,告诉来摘草莓的游客。设在二号大棚里的草莓农场同时也是试销点,可以向人们宣传推广“富士望月草莓”。
让惠介感到发愁的,是不知道如何给草莓定价。他首先对全国网购草莓、品牌草莓的市场行情进行调研分析,然后和雅也反复商量(他打算把网络销售这一块交给雅也打理)。最后,设定价格如下:
大颗甜草莓——10颗1800日元
特大颗甜草莓——8颗2200日元
超大颗甜草莓——6颗2800日元
惠介感到有些不安,担心价格定得太高了。但态度强硬的雅也却坚持说:
“一分钱一分货嘛。价位也能提升商品的价值。我们又不是牟取暴利。我只是想把价格定得比较合理——跟你这一年的劳动和专业技术相匹配,可以维持你们一家人的简单生活,然后还有一点盈余用作明年投资。反过来说,如果连这样的目标都不能实现,那就说明这项事业是失败的。”
惠介心想:维持家计什么的,就不需要你操心了。不过,雅也说得倒没错——这个价位绝不是牟取暴利,每一颗草莓确实都需要花费成本。
“富士望月草莓”将采取这样的销售模式:提前预告说“收获之后就依次发货”,具体发货时间由卖家决定。早上摘下草莓就立即包装寄出,运费另计。
草莓很少等到完全成熟再上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难于运输。制作快递包装箱,就像种草莓一样经过了反复试验和摸索。惠介委托那位老相识的产品设计师制作包装箱,而且还强人所难地提出了很多要求。
制作过多次试验品之后,惠介最终决定借鉴桃子的运输方式,并改良成适合运输草莓的箱子。
——将一颗颗草莓用泡沫塑料网袋套住,然后逐一放进像鸡蛋包装盒一样的纸制垫子里去。然后再用缓冲材料将整一箱包裹起来。外箱上画着水墨画风格的草莓和富士山——当然是出自惠介的手笔。
出货的草莓蒂上留有大约两厘米长的茎。这样,采摘和包装的时候就可以拈着茎部,不必触碰到果实,以避免用手捏坏脆弱的成熟草莓。虽然保留茎部会费点工夫,但可以像吃樱桃一样拈起来吃,而且外观也更好看——这是惠介在那家意大利餐馆里看见留着茎部的小番茄时产生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