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陆夜】墓火(第5/13页)
身上物品以外的遗物,都原封不动地留在旅馆。
太不自然了……寒川觉得。
他无法释然。
令寒川无法释然的理由还有一个。
据说父亲被送到诊所是黎明时分的事。死亡前晚,直到晚上八点左右,父亲的去向都很明确。也就是说,父亲是在太阳下山后,天光未亮——一片漆黑的时间,前往悬崖的。他三更半夜去那种地方做什么?
父亲是个植物学家。
是深夜在调查那一带的植被吧——警方如此说明。寒川也觉得有这个可能。寒川的父亲比一般人更热心工作,而且也是学者中常见的怪人一类,因此如果碰上什么令他介意的问题,不论是三更半夜还是黎明,都可能会跑去确认。
虽然有这个可能。
但父亲虽然是个怪人,却也是个小心谨慎的人。
他的职业常需要在危险的地方作业,因此不应该会那么鲁莽,一身轻便地就在三更半夜出门,导致失足坠崖。
而且在日光进行的一连串调查活动,不是为父亲个人的研究而进行的。
他没必要一个人抢风头。
当时寒川的父亲接受公共机关的委托,正在进行日光山的自然环境调查。不是一个人承揽整个案子,而是与地质学家、建筑学家等寒川不是很清楚的好几个人组成团队,共同进行调查。
日光是块风光明媚的土地。
绿意盎然的群山不必说,还有中禅寺湖、华岩瀑布、雾降高原等多处名胜绝景。
除了这些原本的自然风光,山中还散布着许多壮丽绝伦的建筑物——寺社佛阁。也就是还有人工之美,因此以风景区而言,在日本也算是首屈一指吧。
但在明治时期日光曾一度荒废。
是因为政权转移之故。被祭祀在东照宫的人物一手打造的政权——幕府倒下,德川时代告终了。继承其后的新政府当然没有理由支持日光。结果原本定期进行的官方修缮工作戛然而止。新政府应该是认为没道理花钱花心思去管理祭祀政府公敌之祖的神社吧。
加之还有先前提到的神佛分离政策,理所当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里必须重申,新政府的目的并非排佛,而似乎只是想要将神道教国教化。然而寺院经营的基础——本末制度 [36]与檀家制度 [37]本身,无疑就是幕府用来统管民众的一种制度,对此的反对声浪,无论高层或市井,应该都有不少。
若是寺领被没收,寺院就失去了财源。
制度将会崩坏。
除了这个问题,或许应该认为,根本上就和宽作老人说的一样,在这个国家,要将神与佛强制分离的政策是有困难的。
比方说被称为“修验道”的山岳宗教,似乎就是在神佛习合的前提上成立的。寺院与神社、神道与佛教分离之际,据说修验道是最令人头疼的对象。
对修验道而言,神佛是不可分割的。况且即使被迫选择了其中一边,也是同样一回事。若是选择寺院,就会因排佛毁释运动而灭绝;但又没办法变成神社。若是不做选择,也一样会废绝。
事实上,据说就有许多行者因此还俗了。
出羽三山、大峰山、立山、白山、富士,全国都有修验道的灵场,日光山亦是修验的行场之一。
不必拿山王一实神道为例,日光山原本就是神佛习合的灵场。
排佛毁释的浪潮虽然未曾席卷全国,但据说有一部分寺院遭到残酷处置。
结果神道国教化的目标挫败,寺院便幸存下来了,但在明治的某个时期,这个国家的佛教界遭受到莫大的打击,似乎是事实。
就在这当中——刚进入明治不久,轮王寺宫本坊烧毁了。由于当时处于那样的时局,也无法完善地加以修复吧。不仅失去国家的支援,还被迫社寺分离,等于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在不同的时代,受到不同时代的掌权者的庇护与援助,得以长久极尽隆盛的日光山,也显露衰败之色。
至少……对日光而言,明治这个新时代,完全是一个受难的时代。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间开始发起运动,呼吁保护日光山之美、重建日光。据说从明治末年到大正,各方面各领域都有人提出这类倡议。
但是,那并不是计划将日光复兴为灵场或圣地。
从那个时候开始,日光似乎也被视为观光地、度假胜地受到瞩目。
就寒川听说的,最早让人们注意到日光可以这样利用的是外国人。来访日本的外国人全都争先恐后造访日光,然后为它的美惊叹不已。
很快地,有志之士组成民间团体,计划将观赏对象——也就是自然景观与建筑物恢复原状,加以保全。
此外,交通机关、住宿设施的整备也依序进行。
不过,这些活动也无法做到全面的资源保护或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因为那只是各个组织打着自己的算盘做出各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