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1926年补充(第13/14页)

为了采取有利的部署,展开不同的队形,所以供应装备不能由空中运送,应使用其他交通工具,通常的方法是汽车运输。因此,一支航空部队不但要拥有多于平时的动员供应,还应该备有汽车去运输那些不能空运的东西。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在战争时,航空部队才能迅速、有效地动员、展开和使用。

碰到紧急危险状况时,航空部队必须疏散到临时机场上去。为了避免遭到破坏,它必须尽可能地隐蔽伪装,并在被敌人发现后立即转移,这就要求航空部队必须有高度的机动和自给能力。前线附近的大型永久性机场尽量后移,以防其中的物资受到破坏。

空中部队的建立相当复杂,它不仅是生产一定数量的飞机和训练一定数量的飞行人员那么简单,要建立这支队伍需要满足许多要求。如果正确使用,它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些要求相互联系,如果其中一个得不到满足,空中力量就会大打折扣,丧失大部分效能。

上面已经讲到根据不同的战争情况进行展开,航空部队展开是战争的一种基本要求。要满足这个要求,必须首先根据战争中空中行动的目标和陆海军的展开来研究航空部队的最佳部署,就是说要确定每个航空部队应当转移的地点。并且,根据我国耕地密布的情况,要提前选定可以用于立即起飞和降落的地点。

至于供应问题,为了使空中部队有效的活动,必须不断地向它提供各种物资。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工作量之大,参照一下一战的数据:为了保持100架一线飞机有效活动,必须有300架飞机为后备,工厂每月要生产100架飞机做补充。未来的战争,空战规模更大,供应问题要求也更高。

因此,一支空中部队的真正威力取决于众多因素,没有一个可以忽略。如果要估量一支空中部队的真正价值,就要考虑构成它的一切因素。

空中的飞机数量并不能说明这支航空兵的真正威力,飞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完成作战任务的途径。为了进行战争,航空兵器应当组成建制部队,有相应武器受过专门空战训练,易于使用,随时待命准备出动,等等,所有这些应当协调一致,以满足空战中的实际需求。

我确信今天没有任何人再真正坚持空中力量问题只具有次等的重要性。航空兵越来越得到加强,它的活动半径扩大,它的运载能力增加,破坏物质的效力也不断得到提高。按照我国的地理和政治地位,我们全部领土领海都暴露于敌人从陆上基地发动的大规模进攻之下。阿尔卑斯山脉所环抱着的我们最富饶、最工业化的省份,全部都能被敌人从山那边发动的空中进攻所击中,而我们周围的狭窄海域对从敌方海岸发动的空中攻击也提供不了多少防护。

我国高度集中的工业,暴露的大型居民中心,易遭破坏的主要交通线,我们所依赖的水利资源,所有这些使我国比任何其他国家更恐惧空中进攻。一方面阿尔卑斯屏障使我们能够防守我们的大门,另一方面则由于地形复杂、道路稀少,敌人的空军能很轻易地切断我们山中作战地面部队与基地的联系。

如果我们认真考虑所有这一切,就只能同意,制空权是意大利安全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甚至今天,人们仍然把一个试图指出空中力量在未来战争中重要性的人,叫作幻想家。人们承认,敌人空中进攻可以迫使我们整个城市撤退,但是不承认这对战争结局会有重大影响,似乎在阿尔卑斯山的陆军不会因米兰、都灵、热那亚的撤退而受影响,似乎撤出一座城市就和搬出一所公寓一样。尽管人们承认空中进攻能够阻止工业生产,可是仍认为只要把工厂迁往内地就可以避免这个小小的不便,似乎战争期间全部工厂可以不必加紧生产。人民斗志的崩溃可以决定战争的结局,这种见解被认为是不合情理的,尽管事实证明一战正是由战败一方人民精神抵抗的崩溃而结束的。

一战中的军队只是双方各国企图摧毁对方抵抗的一种手段,尽管战败方的陆军赢得了最多最大的战役,而当全体平民的斗志开始减弱时,这些陆军也只能瓦解或投降,而整体舰队也完整地交给了对方。一战中国家的崩溃是由陆军在战场上的行动间接造成的,在未来,它将由空中力量的行动直接造成,这就是过去和未来战争的区别。

空中轰炸能迫使城市数十万居民撤退,这肯定比在一战中经常进行的没有明确结果的作战影响更大。一个丧失了制空权的国家,会发现自己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不断处于直接空中攻击之下而又不能进行有效的回击,不管它的地面军队还能做什么,它必然会认识到一切都已无用,一切希望都已丧失,这就表示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