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念深情(第6/14页)

还来得及吗?

我们沮丧。

可是有周处的故事,有陆云那句话:“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尽管如此,陆云还是有回江东的打算,因为他也觉察到:天下大乱在即,中原已经很危险了。

但陆机不为所动。

八王之乱已愈演愈烈,包括顾荣、张翰等在内的江东名士纷纷离开了洛阳这个是非之地。

顾荣也一度劝陆机跟他同返江东,再一次被拒绝。

在陆机看来,这时候,正好可利用各王为政一方、招募名士充实幕府的机会,让自己有一番作为。

弟弟陆云虽觉得这样太冒险,但最后还是听了哥哥的话,因为他要留在哥哥身边。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陆机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他被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为大都督,进兵洛阳,征讨长沙王司马乂。

陆机意气风发。

早在几年前,陆机险些死于齐王司马冏之手,是司马颖救了他,以其为平原内史。现在,他终于可以像陆家先人一样领军作战了。

这是他的一个梦想。

在高兴的同时,陆机又很忧愁:帐中的北方人,大多不服从自己。

他虽出身吴国第一大族,但毕竟吴亡了,在军中连一个小小的叫孟超的人也敢当面对陆机说:“貉奴,能做都督不?”

陆机是痛苦的。

他在当时自是可以一拳把那叫孟超的打倒在地。但问题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北方人都对南方人心存轻视。

这仗是没法打了。

由于帐内不合,导致行军延误,加之陆机本人虽被冠以“太康之英”的名号,于文学上首屈一指,但于军事上并没有祖父陆逊的天赋。在河桥之战中,陆机丧师惨败,随后北方幕僚向司马颖进谗言,那个卢志更是落井下石,“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司马颖遂诛杀陆机、陆云兄弟。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这是陆机的诗。他死时,唯一的遗憾是连累了弟弟陆云。

在刑场上,陆机望着弟弟,热泪盈眶。一向柔弱的弟弟没有哭,而是劝慰哥哥:跟随哥哥一起赴死,我已经很满足了。

陆机仰天长叹:“江东华亭那好听动人的鹤鸣,我们兄弟还能听到吗?”

二陆之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二人之死彻底终结了江东士人在中原求官的欲望。

陆家兄弟的身影,终被封沉于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哥哥陆机的呼吸,因为他留下了一幅叫《平复帖》的作品,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千年来,躲战火,避灾难,而保存流传至今。

年轻的卫公子

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西晋后期第一美男子,又被称为中兴第一名士。

他的祖父就是诛杀钟会和邓艾的西晋重臣卫瓘。

卫玠五岁时,卫瓘说:“这孩子真是可爱,当是奇异之才,只是我已老,不能看他长大了!”

后来,卫瓘等人死于八王之乱中的楚王司马玮之手。卫玠因当时正待在大夫那儿看病,和母亲逃过一劫。

卫玠官至太子洗马,在政治上是个边缘人物,却不妨碍他成为洛阳最耀眼的明星。

卫玠不仅形貌俊美,而且风神优雅,皮肤尤其好,所谓“晶莹如玉”,很多人都不敢跟他走在一块儿。

卫玠的舅舅王济本来就很洒脱了,但人们一提到他的外甥,这位舅舅便说:“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卫玠喜欢坐着小羊车漫行于大街上。洛阳的姑娘们看到,便迈不动腿了。后来,名士乐广的女儿有幸嫁给卫玠,引来全体洛阳美女的叹息。

卫玠身体不好,从小体弱多病,甚至“不堪罗绮”,弱得连绸缎都经受不住。这种羸弱,造就了他忧郁的气质,他也就更具有名士风采了。

卫玠善清谈玄理,是很能说的。

但由于身子弱,母亲叮嘱他,平时不能随便说话,故而很多时候他都保持缄默。

物以稀为贵。这样一来,大家也就更崇拜带有神秘气息的卫玠了。公子总在沉默。但他不是装,而是真有才华,只要一开口,就能把清谈场上的其他人制伏。王衍的弟弟王澄在当时已大名鼎鼎了,但“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绝倒”。

关于卫玠在当时名士中的地位,用当时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可以佐证:“王家三子(王济、王玄、王澄),不如卫家一儿!”

卫玠生逢乱世。

永嘉时代,胡族入侵,中原大乱,四海南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