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17/18页)

殷道:“铜钟出于山,远山崩而近钟鸣,这就是《易》吗?”

慧远抚掌大笑,惊起飞鸟。大师以佛理中的“感应”来解释《周易》,让殷仲堪折服,而前者对殷的思辨也大为激赏。

那时候,正有山泉潺潺,慧远说:“将军才思敏捷、聪明澄澈,犹如此泉涌。”又道:“只是,当下时局动荡,适合跃马纵横者,而以将军的情怀,恐难以应对。”

殷仲堪望着远山的落日,陷入沉默。

告别慧远时,殷仲堪突然有一种冲动:想就此归隐,老死山林,远离那争斗的旋涡。但他终于没有回马再次奔向微笑的禅师。

在庐山留下聪明泉的殷仲堪最后还是死了。

殷仲堪死后,桓玄曾问其族人殷仲文:“你家仲堪,是什么样的人?”

仲文答:“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

或许这是命运的错误安排吧,殷仲堪原本就不是个政治人物,只是一个文人,一个玄思爱好者,如果生活在东晋中期,自会成为兰亭座上客。而在东晋末年动荡的时局里,他错上舟船,或者说身不由己。

桓玄来攻前,江陵一带逢水灾,收成锐减。作为地方长官,殷仲堪很节俭,吃饭时,米粒掉了,也不忘记捡起来放到嘴里。在饥荒年份,他这样做固然是想做出表率,但更是性格使然。

殷仲堪曾对孩子们说过这样的话:“不要以为我现在官做大了,就可以抛弃以前的生活习惯,其实没什么变化。安于清贫是士之本分,怎能攀上高枝而忘了这根本?”

殷仲堪死了,但他的话却随着那年的洪水漂流至今。

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一个大雪飘飞的天气里,有个清秀的年轻人,身着用仙鹤羽毛制成的大衣,行走在京口的大街上,引得人们在篱后窥视。此时天地间一片洁白,只见那青年从容淡定,徐徐而行,人们啧啧称赞:“此真神仙中人也!”

此人就是东晋末年最重要的名士之一王恭。

王恭,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早年清谈名士王濛之孙。唐朝有人写诗云:“三五月明临阚泽,百千人众看王恭。”王恭风神洒脱如此。

再说说另一个主人公王大。

王大即王忱,也来自太原王氏,是大臣王坦之的儿子,小名叫佛大,亦称王大。魏晋时人,大多有小名的。这个人名气不大,但有个名气大的成语来自他。什么成语呢?后起之秀。

关于“后起之秀”的故事,是这样的:

王忱是儒学长者范宁的外甥。有一天,名士张玄来范宁家访问,跟王忱相遇。王盯着张玄,就是不说话,而张玄又不愿放下架子,于是失望告辞。

事情发生后,范宁责怪外甥:“阿大呀,张玄,吴士之秀,既然有机会相遇,怎么到了这种地步呢?”

王忱笑道:“如果张玄想跟我交往,自然会到我家去!”

后果然如此。

范宁于是大喜,说:“外甥啊,你真是后起之秀!”

王忱一笑:“没你这样的舅舅,哪儿来我这样的外甥?”

听上去确实有点肉麻,但王忱却一举成名,使“后起之秀”这个词传遍整个东晋。

王恭和王忱虽然齐名,但具体到性格、追求上还是多有不同。

王恭以方直严肃著称,在局势趋于动荡的东晋后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王忱呢,则放达不羁一些,爱喝酒,在事业上没什么想法,只是以恢复竹林精神为己任(是爱喝酒的精神吗?),想成为阮籍那样的人物。

他们年轻时,关系很不错。

一个闷热的午后,王恭从会稽回到建康。王忱听到消息后,去探望。聊着聊着,王忱看到王恭身下的新竹席,便讨要:你从会稽归来,这是当地特产,不如送我一件。

王恭欲言又止。

王忱走后,王恭叫人将竹席送了过去。从那以后,没了竹席的王恭只能坐草垫子了。

王忱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吃惊,跑到王恭家:“我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才找你要啊!”

王恭说:“虽然我们齐名,但你还是不了解我呀!”

王忱问:“怎么呢?”

王恭答:“我为人有一原则,即身边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看上去,这貌似是个说节俭的故事。但是,身无长物跟节俭无关,说的是名士的一种境界:我所拥有的,定是我必需的。不需要的,多一分都没有。这是一种简约与自足的状态,一个人的内心因此而不会被欲望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