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权臣固政(第8/9页)
山东三州陆续投降的消息传到潞州后,在刘稹内部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刘稹由于年纪尚轻,最先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而他平常最为信任的王协和郭谊等人并没有在如此危急的时刻,想着如何保护刘稹的安全,而是看到前景不妙后,开始为自己寻找后路。
在他们看来,能够彻底保全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刘稹交出去,这样或许可以减轻罪过,得到朝廷的赦免。
于是,王协和郭谊等人一方面派使者向忠武军节度使王宰请降;另一方面开始谋划杀死刘稹。王协等人明白虽然刘稹年纪尚轻,但杀死他并不容易,原因在于刘稹的护卫也是其同族兄弟,时任中军兼押牙将的刘匡周是个“猛张飞”式的人物,人称十三郎,统率亲兵,时刻不离刘稹左右进行护卫。
如果要想成功实施杀死刘稹的计划,就必须首先除掉刘匡周。这是王协和郭谊等人达成的一致意见。于是郭谊利用面见刘稹的机会,称只要刘匡周在刘稹身边,诸将全都不敢言事,担心因为言语不慎而被刘匡周杀掉,长此以往,恐怕会导致人心离散,建议刘稹今后议事时,可以不让刘匡周在旁边。
由于郭谊是刘稹十分信任的人,所以刘稹对其所言深信不疑,他让刘匡周称病在家。可是刘匡周怀疑郭谊等人有阴谋,他情绪激动地告诉刘稹,说因为自己在他身边,所以众将不敢有异心,如果自己不在了,刘家必遭灭门之祸。
可惜刘稹并没有听进去刘匡周的话,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刘匡周最终称病离开潞州。
而刘稹万万不会想到,失去了刘匡周的保护,自己即将面临一场杀身之祸。
看到刘匡周离去后,郭谊等人立即开始实施计划,他首先让亲信董可武委婉地劝说刘稹,看他是否能够归降朝廷。对于董可武的劝说,刘稹觉得十分纳闷,于是他问董可武,郭谊对于归降朝廷这件事是如何考虑的。
“可武已经和郭大人立下誓言,绝不辜负您!”在看到刘稹的态度有所松动后,董可武终于说出了实情。
“既然如此!那就听凭郭谊等人的安排吧!”
可是时任宅内兵马使的李士贵因为平常受到郭谊、王协等人的排挤,对于这件事的内情并不知晓。因此,当刘稹回到府邸打点行装细软时,李士贵闻讯,以为郭谊、王协等人胁迫刘稹,于是,带领亲兵一千人杀奔节度使府邸,与郭谊、王协的护卫军厮杀起来。
李士贵的突然出现,彻底打乱了郭谊的计划,在他看来,这是刘稹在忽悠自己,不然的话李士贵不可能如此巧合地出现。于是愤怒之下的郭谊下令大开杀戒,在王协等人的协助下,他们杀死李士贵后,又打开府库,向部下四散财物,只用了一天便掌握了潞州的军政大权。
现在,刘稹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但尽管如此,郭谊依然不想放过他。
次日,郭谊又指使董可武将刘稹引至北宅置酒作乐。其实郭谊摆下的是一场鸿门宴,席间郭谊对刘稹阴阳怪气地说道:
“昨天的事情实属迫不得已,今后如果想要保全泽潞安宁,需要您亲自去朝廷谢罪,朝廷看在泽潞镇曾经有功于朝廷,一定会怜悯宽恕您的。”
“将军所言甚是,这也是我所想的。”
直到现在为止,刘稹依然对郭谊心怀感激,而且董可武此时也上前拉住刘稹的手,大有不忍离别之情。刘稹当即大为感动,紧紧抱住郭谊痛哭流涕,可是就在他沉浸在这悲凉的离情别意中时,站在他身后的将军崔玄度将一把尖刀狠狠地插在了刘稹的后背之中。
刘稹或许至死也不会想到,他居然会是在这样一种自认为“情意真挚”场景下死去,而留在他身后的,则是郭谊对刘氏宗族的血腥屠戮。
郭谊当即下令,将刘氏宗族不分男女老少尽皆屠杀以绝后患,然后他亲自切下刘稹的头颅,装在木匣里,派遣使者急速送往忠武军节度使王宰那里。随着刘稹的死去,历时一年有余的泽潞叛乱至此被彻底平定,而且自刘悟至刘稹祖孙三代经营泽潞昭义军长达26年的割据势力,也同时宣告结束。
捷报传到京城长安,皇帝李瀍喜不自胜。李德裕认为刘稹之所以发动叛乱,全是因为郭谊、王协等人唆使所致,现在郭谊又弑杀其主,完全是个狼子野心的人,建议除郭谊以绝后患。李瀍当即表示同意,于是下达《诛郭谊等敕》,同时诏令晋绛行营节度使石雄带领大军进入潞州。
郭谊本以为石雄是前来受降的,所以他没有对石雄采取任何提防措施,结果刚一见面便被石雄一刀斩于马下,其余部众见大势已去,尽皆归降朝廷。
会昌四年(844年)九月,皇帝李瀍颁布《平潞州德音》恩诏,在诏书中除了对有功将士论功行赏之外,还对泽潞平叛进行了总结。史书上记载,平定泽潞叛乱后,河朔三镇由于受到朝廷震慑而不敢有异志,这虽然对李瀍和李德裕不无虚夸溢美之词,但至少说明自李纯时代的元和中兴之后,河朔三镇不再像以前那么嚣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