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天才疯子高二郎(第7/10页)

汉与鲜卑的矛盾由来已久,北魏道武帝和太武帝两朝的血腥杀戮,孝文帝的和平演变,尔朱荣的疯狂反扑,父亲高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稀泥。

杜弼对鲜卑人的态度代表汉化人群对鲜卑化人群根深蒂固的成见。高洋曾经问他:“治国当用何人?”杜弼回答:“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鲜卑人骑马打仗可以,治理国家还是应该用汉人。

这个道理高洋懂,所以他才重用杨愔和崔暹等一批汉人。但是,塞上的鲜卑军人满意么?他们同样瞧不起汉人,凭什么打仗不出力的汉人坐享巨大的财富,就因为他们的祖宗留下土地。在鲜卑军人的压力下,尤其以汉军为主力的南征大军被陈霸先击败,兵败江南后,高洋原本想效仿尔朱荣再搞一次河阴事变一劳永逸解决掉汉化贵族。

高洋借口西巡,满朝官员来到大道边送别。高洋命令骑兵把官员们团团包围,下令道:“我一举鞭,你们就杀人。”说完,高洋喝酒去了,喝得醉醺醺,太阳快下山仍未醒酒。

又是一抹落日,与河阴的落日何其相似。当年契胡骑兵屠杀了两千多大大小小的官员,这一幕惨剧即将重新上演。黄门郎是连子畅挽救了大家,他对醉酒的高洋说:“陛下您这样做,群臣害怕得受不了。”高洋咕噜道:“他们很害怕吗?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杀啦!”

看似不经意间的事情,高洋脑子里不知斗争了多少回,汉人不能杀,尔朱荣不是个例子么。国内一乱,虎视眈眈的北周国就要动手啦。

令高洋意想不到的是,汉人文官集团齐声反对传位高演。嫡长子继承制是汉人的政治传统,以杨愔为首的汉人企图拥立有汉化倾向的高殷确保他们的利益。没有不爱惜儿子的父亲,可怜天下父母心。高洋临死前对皇后李祖娥哀叹道:“人生在世岂能不死,死何足惜,可怜正道年幼,别人会夺位啊。”高洋早就预测到高殷的统治不会长久,他曾对邢绍说过:“你给太子起名高殷字正道,殷家兄终弟及,‘正’字折开来是‘一止’。我死之后此儿得不到皇位,即便勉强得了,最多只有一年的皇运。”

高洋说的殷家兄终弟及,指殷商王朝兄弟继承制。当时邢绍大惊失色,请求重新起名。高洋叹了口气,说了两个字:“天也。”这是上天注定的,不是改名字能改过来的。既然上天注定,我们何必瞎折腾。

不想高洋又瞎忙起来,他心存最后一丝侥幸,找来高演,说了一句大实话:“你要夺位就夺,好歹留下他的一条命。”

高演自然不停地流泪叩头,说这一切绝不可能发生。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会成为事实,塞上的鲜卑军人等这一天等了好久。

高洋临死前又做了一番挣扎,给李祖娥改封号,不用皇后的称谓,改做可贺敦皇后。鲜卑人习俗,王为可汗,王后为可贺敦。高洋希望通过改名号拉近李祖娥与鲜卑人的亲密关系。

可贺敦皇后向天下昭示,李祖娥不仅是汉人,亦是鲜卑人。高洋对李祖娥可谓尽心呵护,登基后高隆之、高德正等鲜卑人认为汉家女子不可为天下母,希望高洋立鲜卑女子为皇后,指名立段昭仪。高洋顶住压力拒绝了。事实证明高洋这一决策失误,如果立段昭仪为皇后,高洋死后他们的儿子必然能够得到鲜卑军人的支持,但是高洋被爱情蒙了一次眼。

高隆之、高德正从血统来说都是汉人,但他们皈依鲜卑文化,都是鲜卑人。在那个时代信仰鲜卑文化的人多是汉人庶族,让门阀贵族出身的李祖娥信仰鲜卑文化几乎不可能,改一个封号无济于事。

高洋安排后事,尚书令杨愔、领军大将军平秦王高归彥、侍中燕子献、黄门郎郑颐辅政。从中不难看出高洋的良苦用心,四人之中没有一位鲜卑人,皇叔高归彦的信仰多少存疑,但从出身看乃汉人门阀,高敖曹一族。

禁军将领清一色高欢亲手挑选的人,高归彦和可朱浑天和掌控禁军,宿卫军由武艺高强的武卫将军娥永乐带队。

高洋所能做的事情都做完,余下的就看高殷的造化了。

忠而获罪

高洋死于晋阳,与南朝英主陈霸先同年死亡,公元559年真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发丧的那天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戏剧,群臣号啕大哭,声音震天响,干打雷不下雨,没有人流眼泪。大家心里别提多高兴啦,十年生死劫挨过去了,疯子终于走人啦。今后不必提心吊胆过日子,该玩就玩,该乐就玩,该贪钱就贪钱。唯独杨愔哭得真切,眼泪横流,呜咽伤感。难怪他伤心,高洋生前器重他,死后更加信任他,以幼主相托。这份差事不好干,内有太皇太后娄昭君,外有塞上的鲜卑军人,朝廷中高洋的十多个弟弟盯着皇位流口水。还有醉皇帝高洋留下的一个烂摊子。自己肩上的担子重,重到不堪重负,杨愔哭,那是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