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南京城下(第7/8页)
谭七带来七名部下,三人做和尚打扮,其余四人扮作庙里的火工。他们的任务是“保护清军的武器弹药”。要接收就应当全部完好地接下来。陆路先锋到达善桥的第二天,水路主力从大胜关开到草鞋峡,已逼近南京城下。
“那些烟鬼兵,还得要告诉他们一下,对手已经来了呀!”谭七苦笑道。
这些军队一看到敌人影子,准会四散逃跑,可他们太无能了,连敌人也发现不了。
“喂——!敌人到了那边啦!”谭七部下在附近到处大声喊叫。这支部队虽是窝囊废,但逃跑速度之快简直惊人。一眨眼工夫就逃之夭夭了。
“把弹药处理掉!”毕竟是领队军官,他并没有忘记奉命要干的事。但谭七一名部下早已严密地监视着这个军官。
“火!火!……”那个军官跑进大雄宝殿去找火。部下全都跑光了,他大概是想亲自去点火。但谭七部下紧跟在他的后面。
“那儿有火石!”谭七部下喊道。军官朝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谭七的部下挥起藏在身后的利斧。长江里的江水平常都是米黄色,但今天南京城下的长江里,看起来好似流着蓝色的江水。水路先锋、翼王石达开令他指挥下的部队全部使用青旗。翼王船队一律打着青旗,遮盖长江。翼王军先头部队指挥官叫张子朋,据说他仰视着眼前南京城,大声说道:“我原以为金陵是一个多大的城呢,心想一定不好打。原来是这样呀!打这个城,算不了什么!”
他说这些话,当然是为了给部下打气的。不管怎么说,南京是天下副都,以前攻打过的桂林、长沙、武昌等城市简直无法跟它相比。不能让将士们对这个巨大城池产生恐惧心理,张子朋采取了用豪言壮语鼓舞士气的策略。
在南北朝时期,占据南方的六个王朝全都以南京为都。最初定都南京的王朝是吴,据《三国志》上说,劝说吴国孙权在此定都的是作为使节出访吴国的诸葛孔明。长江与紫金山形成天险,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然而,以这里为都的六个王朝为什么都短命夭折了呢?历史学家的解释是:由于南京过于险要,占据此地的政权过分依赖天险。太平天国也在南京坐江山,这也许也是它以短命政权而告终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是后话。
布政使祁宿藻在南京城内口吐鲜血而死,据说,是由于过度忧愤。
总督陆建瀛自武穴惨败、逃回南京后,一切工作放弃不管,一切政务也不过问。应代行政务的江苏巡抚驻在苏州,所以仅次于总督的内政负责人、在南京的最高官僚就是布政使祁宿藻。由于总督放弃职守,一切工作都落到他的肩上。由于非常激愤,他与江宁将军祥厚联名写了弹劾奏文,送到北京朝廷。他在写奏稿时,因为激动,吐了很多血。
太平军水路先锋军在南京城下展现出一片青色旗海时,陆路先锋军已不费吹灰之力地占领了雨花台。太平军在进攻前,已知道了这种情况。从太平军来说,用敌人大炮和炮弹从雨花台向南京城内进行炮击,是他们预定的行动。雨花台是小小的山冈,可以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合向城内进行炮击的地点了。
在占领雨花台前不久,一支数千人的清军运输队朝着相当于南京南门的聚宝门前走过来。这支队伍是由运送军粮的车马和护卫士兵组成的。他们来时还不知南京已发生这么大的战争。他们和雨花台烟鬼兵可不一样,他们都是经过挑选的精锐士兵,斗志极其旺盛。
这支运输队接近南京时,才知道要发生大战。
“那儿有太平军!”他们发觉了正准备攻打雨花台的太平军,想同太平军打一仗,但他们的任务是护送军粮,携带的武器只能击退地方上的土匪,太平军虽然也是“匪”,但要同那样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弹药不够。
“对了,进城去领弹药、步枪!”运输队长做了这决定。他们来到聚宝门前,向守门负责人提出了这个要求。
“敌人只注意着雨花台,没有发觉我们。给我们补充一些弹药,我们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雨花台要是给敌人拿去了,那可就完啦!”运输队长是个很勇敢的军人。
“你们等一等,我去请示一下总督。”守门军官飞马奔往总督府。
两江总督早已不理政务,布政使祁宿藻在那里主持工作。
“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好男儿!”祁宿藻准备立即派人往聚宝门搬运弹药、步枪。陆建瀛回南京后一直关在房间里不露面,这时却气势汹汹地推开门扇走了出来。他虽完全放弃了政务,但总督府的官吏仍跟往常一样,书面或口头向他报告重要的事,只是总督不表任何态度。唯独这一次,他却做出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