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遗臭千载“千古一帝”石敬瑭和他有血性的侄子(第10/11页)
不过吴峦也是个猛将,契丹军数次攻城,都被晋军都打了回去。耶律德光无计可施,正巧贝州城中有一个贪生怕死的败类叫邵珂,想给“国际和平事业”做点贡献,私开城门放进契丹大军。耶律德光自然不肯放过机会,率军冲进城中,两军一顿混战。晋军人少,多数战死,吴峦不想被俘受辱,跳井殉国。
石重贵对此早有准备,什么“干祖父”,去他鸟的。石重贵决定御驾亲征,毕竟自己以前还没有什么军功可以震服各路藩镇,要杀一杀耶律德光的威风给那帮三心二意的军阀们瞅瞅。乱世和太平时期不同,太平时期天下人看重统治者的是“文才”,武夫是不吃香的,有本事也没地方使。乱世中生存的第一准则就是要会带兵打仗,只会耍笔杆子是甭想在乱世出人头地的。
当石重贵来到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时,契丹军已经攻下了邺都,石重贵和耶律德光这“祖孙俩”的距离很近,但石重贵这时并没有去看望“祖父”的心思。
石重贵想毕竟“亲戚”一场,二话不说就大打出手也不好看,便派人去契丹大营议和。但耶律德光这时已经和石重贵翻了脸,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还有什么好说的,该哪来回哪去吧。”
八
石重贵其实比耶律德光更明白“已成之势、不可改也”,废话多说无益,那就亮出家伙来吧。晋军的战斗力并不象杨光远所贬低的那样低下,士兵多由强壮的北方汉子组成,身体条件并不逊色于吃生肉喝生血的契丹人。耶律德光同时派遣的西路军在太原被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给“接收”了,领头的卫王耶律宛狼狈窜回契丹。
太原大捷打破了契丹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晋军士气自然大振,契丹军在戚城(今河南濮阳北)围困晋军高行周、符彦卿部,形势岌岌可危,高行周派人突围到澶州向石重贵求救。石重贵带着好心情前去解救高行周,兵家常说:“气可鼓不可泄”,军心是战争中最为重要的软实力,俗话道“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气势上来了,战斗力自然就会提高。
晋军在戚城打败契丹人,救出高行周等人,又借着气势和契丹在马家口(今山东聊城东)大打一场。契丹军人多势众,河边还有几十船的生力军,但晋军此时已经打疯了,滑州节度使李守贞率敢死队冲入契丹阵中。契丹人有些轻视晋军,都讥笑儿皇帝的军队能也打仗?结果被晋军杀的横尸遍野,惨败而逃。
这时石重贵腾出手来对付杨光远,开运元年(公元 944年)五月,兖州节度使李守贞、河阳节度使符彦卿出师青州。杨光远本来还指望“契丹干爹”帮他一把呢,可“干爹”被揍回去了,自己那点兵力还不够李守贞下饺子吃的。晋军扑到青州开始攻城,杨光远一直守到十一月,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反正跟石敬瑭一样不要脸,杨光远又向石重贵投降。石重贵给了他三分薄面,准备放杨光远一条生路。可群臣中没几个和杨光远有交情的,劝石重贵:“杨光远罪大恶极,不杀不足平民愤!”石重贵让李守贞把杨光远骗出城,找人给做掉了。
契丹那头不甘心失败,又来寻仇。开运二年(公元 945年)春,契丹军南下在顿丘(今河北清丰)和由石重贵亲率的晋军主力进行大战,契丹军仗着骑兵优势冲击晋军前阵,晋军二话不说,先让契丹人尝尝飞箭的厉害,契丹骑兵多数成了刺猬。耶律德光有些沉不住气,亲自上阵战斗,石重贵见“祖父”玩狠的,血性一上来,也冲到阵前和“祖父”玩命,两军一直打了整一天,双方死伤惨重,还没分出胜负。耶律德光知道石重贵这小子还有些能耐,好汉不吃眼前亏,先撤了再说,把大营朝后撤了三十多里。
耶律德光虽然吃了几个“瘪”,但这点小挫折是吓不倒这个漠北枭雄的,他见一时难以消灭晋军主力,便以客为主的玩出“坚壁清野”,派出几支骑兵部队,在华北平原进行残酷的扫荡,逢人就杀,见粮食就烧,摧毁晋军的军资储备。这招果然毒辣,晋军本打算依靠本土的资源优势和契丹打消耗战,但军储都被烧光了,军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说起石重贵的军事才能,在五代皇帝中不怎么样,比石重贵还不如的除了几个“儿皇帝”李从厚、刘承祐、柴宗训之外,估计也就是朱友贞、石敬瑭、李从珂了,和朱温、李存勖、柴荣这些真正的军事家根本没法比。石重贵出道以来,并没有独立指挥军队的经验,加上为人有时昏愦,在和契丹军的生死决战中屡屡犯下致命的战略错误,最终导致亡国的惨剧。
石重贵当政以来,最信任的就是那个大言不惭的景延广,景延广的得势不仅是因为他有“拥立”之功,更重要的是石重贵认为景延广能够做自己的“诸葛军师”,一些重大的军政决策都主要由景延广负责制定。景延广虽然有些才能,但为人轻浮,政治经验又欠缺。所以他当政之后,对他所不喜欢的人进行打击报复,得罪了许多实力派。景延广吹牛是把好手,但真让他干点正事,只能是越帮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