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遗臭千载“千古一帝”石敬瑭和他有血性的侄子(第8/11页)
石重贵的父亲石敬儒早死,他的伯父石敬瑭非常疼爱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直当儿子养在身边。石重贵性格比较沉稳,但肚子里没多少干货,有次伯父让人教石重贵读《礼记》,石重贵听的着不耐烦,便叫道:“别读了,这根本不是我们石家人应该学的。”
由于石敬瑭的几个成年儿子都不在人世,小儿子又不懂事,就放石重贵出来多历练历练,也独立处理过一些事情,得到石敬瑭的肯定。但毕竟他不是儿子,石敬瑭死时让冯道等人顾命,并没有把位子传给石重贵。
而接受顾命的冯道想的石敬瑭完全不一样:石重睿是个小娃娃,拉屎撒尿都要有侍侯,能治得了天下?即使石重睿能在乱世中多做几年皇帝,等他长大后自己还不知道在不在,拥立之功要等到十几年才能可能收到利息,这样的傻事不干也好。
冯道看上了石重贵,便向景延广征求意见。景延广比冯道还猴急,想到一块去了,当然同意。二人便联络其他朝中重臣,背弃了石敬瑭的临终嘱托,把石重睿晾在了一边,拥立二十八岁的石重贵做大晋皇帝。
如果石敬瑭地下有知,肯定会大骂冯道不忠和石重贵不孝的。虽然石敬瑭有亲生儿子,但假设石重睿继位,在乱世中他又能做几天皇帝?从三国到五代,小儿皇帝没几个善终的。石重睿能管住杨光远还是刘知远?何况他身边还有一个早就不老实的石重贵?后来的周世宗柴荣早死,留下个不懂事的柴宗训,被赵匡胤夺去了江山。当然,如果柴家还有一个类似石重贵式的人物,即使后来依然不免被夺位,但后周还是有可能多存在几年的。
虽然石重贵才能一般,比他伯父强不了多少,但有一样却是石敬瑭远远不及的,就是石重贵对契丹的态度问题。石重贵对伯父当耶律德光的儿子早就不齿,觉得太丢人,耶律德光只比自己大十岁,却成了自己的“祖父”,不知道惹过多少人暗中笑骂。称帝之后第一件事就要撇清和契丹乱七八糟的“亲戚”关系。当然比“亲戚”关系更重要的是国家关系,毕竟称孙只是家耻,称臣则是国耻。石重贵也知道饭要一口口的吃,先解决晋朝和契丹的关系。
但朝中对此有争议,景延广建议石重贵只向契丹称孙不称臣,而枢密使李崧是个“和平主义者”,他说:“先帝向契丹屈膝是为了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没什么丢人的。陛下这样做万一惹恼了契丹人,大军南下,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另外一个重臣冯道装聋,不在中间掺和,管他称臣还是称孙,和他又没什么关系。石重贵主意早就拿定了,不听李崧的“金玉良言”,遣使去契丹,只称孙而不称臣。言下之意就是说大晋已经独立了,和契丹是平等的国际法主体。耶律德光气的大骂石重贵是个“孬孙子”,写信痛责石重贵,主事的景延广自恃文武全才,根本不把耶律德光当人物,回信威胁了他几句。
耶律德光早就习惯了中原皇帝对他奴颜卑膝,也吃惯用惯了中原的东西,石重贵这一翻脸,就意味着以后别想再吃白食了。契丹的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早就恨透了石家人,就劝说耶律德光给不识相的石重贵点颜色看看。当然赵延寿是出于私心,他想让耶律德光出兵灭了石重贵,然后自己取代石家的当契丹的儿皇帝。
契丹要南下的消息传到了汴梁,石重贵问景延广该如何应对?景延广是个主战派,先是坚定了石重贵的抗战决心,然后对即将回契丹的原赵延寿的部下乔荣说:“回去告诉你们家主子,我先皇帝是契丹所立,称臣是应该的。但现在的大晋皇帝是我们自己人选出来的,和契丹没有什么关系。现在能向契丹称孙,就已经很给你们面子,不要贪得无厌。如果你们皇帝听赵延寿那个狗奴才的鬼话来侵略我们,丑话先放在这:站着进来的,全都要倒着出去。大晋有十万横磨剑,对付你们足够了。想来便来,我们奉陪到底!”乔荣没二话,回去就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哪受过这个窝囊气,心想还是赵延寿说的有道理,是该给石重贵点颜色看看,不然真不知道马王爷长的几只眼。
景延广说的并没有错,人活的就要有点尊严,给人当奴才虽然能讨几碗剩饭吃,但这样的东西谁能吃的安心?能吃安心的只有两种人:白痴和奴才。以晋军现在的实力,还是可以对付契丹的。契丹人实力是很强大,而且还占据有利地势,但战争的胜负走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军队、地理等硬实力,还取决于军心、民心和战略决策等软实力。
石重贵也知道耶律德光是不会放过自己的,他让耶律德光受到损害的绝不是什么面子问题。面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利益,永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