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遗臭千载“千古一帝”石敬瑭和他有血性的侄子(第11/11页)
虽然不久后(开运二年,即公元 945年)三月,晋军在白团卫村(今河北安国境内)再次重创契丹军,甚至险些活捉了耶律德光,大契丹皇帝被晋军追的差点走投无路,骑着一头骆驼狂奔回营。白团卫村之战是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间难得的一场扬眉吐气的大胜利。
说来也非常的遗憾,中原的那些将军们在防御外侮时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但一旦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便开始互相倾轧起来,内耗不断,各怀私心,谋求更多的私利。而一旦不得手,便对石重贵心存愤恨。
人性有时候确实是非常自私自利的,外来侵略所产生的民族情绪终究抵抗不过物质的诱惑,纷纷变质。有时在想,究竟是人的存在决定于物质,还是决定于精神?
到了开运三年(公元 946年),这两年在中原被晋军揍的鼻青脸肿的耶律德光再次率大军南下,石重贵以为前几仗打的不错,并不把“耶律爷爷”当回事。可让石重贵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的那帮“栋梁”们这时早就和他同床异梦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虽然痛击了前来捣乱的契丹军,但取胜之后就开始自保,任由契丹军南下。而石重贵的姑父杜重威(此时已经避石重贵名讳改成杜威)以及李守贞等人被契丹军包围弹尽粮食后,干脆做了好汉,投降契丹。
耶律德光为了榨取杜重威的剩余价值,骗杜重威说等拿了石重贵后就让他做中原皇帝,还假模假样的做了套龙袍给杜重威。杜重威好象中了头等奖一样,乐的差点晕过去。为了讨好“预备干爹”,竟然调戈南向,派先锋张彦泽率领“契丹军”去攻汴梁。
直到张彦泽的“大军”攻到汴梁城下,石重贵这才知道姑夫已经投降契丹,知道大事已去。石重贵再找冯道等人议事,事情都到了这一步,那还有什么法子?议来议去,只议出一个字:降!
开运三年(公元 946年)十二月,石重贵放下皇帝的架子,以“孙子”的身份给耶律德光写了一封求降书,希望耶律爷爷“惠顾畴昔,稍霁雷霆,未赐灵诛,不绝先祀。”自己将“荷更生之德,一门衔无报之恩。”
不久,耶律德光率契丹军来到汴梁,接受石重贵的投降,但并没有见石重贵,而是把石重贵的一家老少关在封禅寺。耶律德光大摇大摆的来到宫中,做起了中原的皇帝。石重贵被耶律德光“封”为负义侯,连同冯氏等人押往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安置,后晋灭亡,前后存在十年。公元 964年,石重贵死于黄龙府,冯氏不知下落。
而石重贵的“诸葛军师”景延广想跑没跑了,成了契丹人的俘虏,契丹人准备将他押回国严惩。景延广害怕酷刑折磨,趁人不注意,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