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后妃的「责任」和禁忌(第6/8页)

升摇车乃清代民间做法,素有谚语:“关东外,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民间做法是将形如船的木摇车用长布条或绳拴住,悬于屋梁之上,离地三四尺,铺好被褥,将孩子放进去。孩子哭闹时,一面喂乳,一面摇车。这样,要等到孩子满月,才可下摇车。

大阿哥升摇车的地点选在储秀宫后殿东次间,由太监在摇车上贴福字,首领太监执香灯前引,谙达再将大阿哥抱进摇车,经过一番繁琐的程序,在太监诵念的喜歌声中,大阿哥升上了摇车。(使用太监执香灯,体现的是一种程序和身份,尤其是首领太监的使用,充分反映出大阿哥的重要地位。谙达,为满语,意为伙伴,朋友。有照顾大阿哥起居和教授启蒙的多种职责。)咸丰皇帝、慈安皇后、和其他一些妃嫔、太妃等位又是一番赏赐。

抓晬盘,民间称为“抓周”,是孩子一周岁时的活动。民间是在这一天,“列笔墨玩具于前,令儿随意抓取,以观志向”。通过这种办法,可以预测无知小儿将来的情趣与志向。夏仁虎有诗为证:

玉坠金匙集晬盘,犀钟银盒并文房。

长期武备承先烈,彤失雕弧教取看。

宫中仿此习俗,有《晬盘则例》:“每逢皇子周岁晬盘,例用玉陈设二事,玉扇坠二枚,金匙一件,银盒一圆,犀钟一捧,犀棒一双,弧一张,矢一枝,文房一分,晬盘一具,中品果桌一张。”档案中明确记载,大阿哥在抓周时,“先抓书,次抓弧矢,后抓笔。”不知他的志向到底是什么,令周围的人琢磨不清。

后继无人之痛

说到这里,有好多人都在探讨大清皇帝在同治皇帝以后居然绝后,其原因是什么?

皇帝婚配,从12岁开始,还是个小孩子,就要过性生活,其实很难为他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衍续后代,使爱新觉罗家族代代人丁兴旺。所以,就得早行成人之礼,早婚之外,还要多娶后妃,故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说。

可是,清室发展到咸丰帝,开始由盛而衰,同国势一样的发展规律。咸丰帝的父亲道光帝活了69岁,生育有9个皇子,10个公主,共19位子女。而咸丰帝继任前后,后妃达到18人,可谓众多,却只有3位子女,是个锐减的数据,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身体状况,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咸丰帝20岁继位,在位11年,31岁而英年早逝。他患有咳血症,而且,越到晚期越严重,也就是痨病,或肺病,在当时属不治之症。即便如此,咸丰帝对自己的身体仍不珍惜,夜夜风流,以“醇酒和女人自戕”,而且,嗜饮酒,每次喝酒必喝得酩酊大醉,每次大醉必有1—2名宫女遭到蹂躏。长期这样,身子越掏越空,便靠饮用鹿血来壮阳。于是,各地纷纷向清廷贡鹿,即使是逃到承德期间,也是如此。

咸丰帝像

二是政治形势的影响。咸丰帝在位期间,国家形势已很糜烂了。尤其是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战火燃遍大半个中国,已令他心力交瘁。可是历史发展到咸丰六年(1856年)的时候,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兵近津门。通州战争失利后,僧格林沁看到大事不妙,提出“战既不胜,唯有早避”的策略,要求咸丰帝逃离京师。于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于是年的八月初八日(9月22日)上午10点,咸丰帝带领宫娥后妃自圆明园后门出发,逃往热河。就是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咸丰帝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咳血不断。

三是宫中后妃成群,宫外韵事不断。宫中后妃自不待言,同时存在达十六七名之多,以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是顾此失彼。即使如此,还去宫外寻花问柳。比如民间传闻他宠爱山西籍寡妇,以及雏伶朱莲芬的故事。朱莲芬,擅昆曲,歌喉娇脆无比,且能作小诗,工书法。咸丰帝爱之愈甚,视若明珠,龙体自然大受损害。

咸丰帝一生的三个孩子中,有两位皇子,一位公主。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初七日,丽妃他他拉氏为他生育了第一个孩子,这就是大公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懿嫔(慈禧太后)生下皇长子载淳。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玫嫔徐佳氏生下皇二子,可是不久,这位皇子还未来得及命名就夭折了,被追封为多罗悯郡王。这位悯郡王就成为大清王朝中最后出生的一位皇子,1858年,也是大清皇宫中最后一次生育的年份了,意义显得非同寻常。但在当时,主宰清宫的帝后们并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