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后妃的「责任」和禁忌(第4/8页)

道光的后妃中,生育最多的是孝静皇后和庄顺皇贵妃,各生有4个子女,其次是孝全皇后、彤贵妃、祥妃,各生有3个子女。其原配孝穆皇后未有生育,继后孝慎皇后也只生育1个公主。

咸丰帝16岁结婚,一生有18位后妃,但鲜有生育。初生的时间同乃父一样,到25岁时,才生育了1个皇女,错过了最佳生育期。其后,咸丰六年由兰贵人(慈禧太后)为其生了大阿哥,咸丰八年玫贵妃生有1子,不久殇逝。其余15位妃嫔均未生育。

同治帝16岁大婚,有后妃5位,当他19岁去世时,未生有一儿半女;光绪帝18岁大婚,有后妃3位,在婚后20多年的生活中,光绪帝未生下一个儿女,清廷自同治帝至清末,三代帝王都没有生育过。可是,并非所有生育的子女都可以成活下来,长大成人。相反,据统计,自顺治迄咸丰7代帝王所生子女,在15岁之前死亡者达74人,这7位帝王中总共生育146人,死亡过半,达61.7%之多。

研究发现,皇帝的头胎子女都是短命鬼:顺治的长子、长女,康熙的6个子女,雍正的大女儿和前3个儿子,乾隆帝的长女、次女及次子,嘉庆帝的长子、长女、次女,道光帝的前6个子女,及咸丰帝的次子,都未成年就死亡了。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早婚的帝王,身体素质还未成熟。顺治帝15岁得长女,康熙帝14岁得儿子,雍正帝17岁那年生育子女,乾隆18岁得女儿。而皇帝生育时的年龄都是虚岁,按实足年龄算要减去1岁,生育要十月怀胎,又要减去1岁,所以,康熙第一个儿子是他12、13岁时的后代,不仅如此,他们的妻妾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造成了生育的孩子先天不足。另外,皇帝成熟之后,后宫妃嫔成群,性生活毫无节制,也影响了生育质量。此外,受时代的局限,医疗卫生状况也是清帝子女早夭的重要原因。

孕事有喜

对于那些身怀有孕的清宫后妃,皇帝会有怎样的优待条件呢?显然是非常重视的。

说到这里,首先不得不谈谈麝香。大家看《甄嬛传》等影视剧的时候,听到最多,也是最神秘的一个词就是麝香。麝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如此引人注目?

麝香,又叫遗香、脐香、心结香、当门子等,是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麝香的药理作用大概两种:一为开窍醒神,可预防和治疗中寒、中暑、中风、中湿等病;二为舒筋活络,接骨镇痛的功效。这种名贵的药材,在清宫中一定会大量使用,所以,太医院御医配置的方剂中就有苏合香丸、御制平安丹、十香返魂丹等,这些方剂中都含有麝香的成分。但是,麝香还有两个副作用,一个是助情,因为麝香的气味奇香,能够使人迷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北魏孝文帝和女子冯妙莲就有使用麝香的故事。冯妙莲为了诱惑孝文帝,便把麝香制成小颗粒,藏入肚脐之中,皇帝看不到,却因为麝香的奇香而钟情冯妙莲。另外一个作用是堕胎,因为麝香有开窍的功用,有极强的通闭作用。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能使人堕胎的麝香,不会像电视剧那样被那些后宫的小主们轻易取得,而且制成各种药剂,成为导致后妃堕胎的凶手。

雍正帝对太医院的药剂管理非常严格,在雍正七年,他曾下过十分严厉的谕旨:“尔等严谕御药房首领知悉:药物关系重大,嗣后凡与妃、嫔等送药,银瓶上必须牌子标记。至所用汤头,亦须开清,交予本宫首领太监,即将名字记明,庶不至于舛错。”大家看,首领们拿药的时候,首先用的是防毒的银瓶,还要在瓶子上记名字,还要经过首领太监把关,怎么可能使用手段弄错呢?雍正帝最精细了,他深知宫廷险恶,也了解太医院用药的神秘,他惧怕出事,所以,特别作此规定,可谓防患于未然。清宫最重视生育,那些在宫中能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的妇人,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而,宫中也特别注重对她们食品的供给。按例,除了平素已经规定的宫中份额外,还要特别增加一些食品。

计每日供应粳米、碎粳米、碎红米、黄老米、碎黄老米、小米、凉谷米各7盒5勺,芝麻4盒,鸡蛋20个,直到小满月为止。这些粮物,对产期的妇女温补身体、养血益气、调整产后身体状态很有益处。为了很好地照顾产妇身体,又增加了一些其他补益类食品。而对于月子里的大阿哥,则每日供应六安茶叶2两,天池茶叶一斤,豆面一升,细草纸50张,粗草纸100张。

因为后妃不允许喂养自己的孩子,孩子生下后,怕生母产奶,太医便奉旨进回乳汤,以保证产妇的身体很快恢复并保持良好体型,也不会因为带孩子而身心疲惫。因而需要雇用一些乳母,来喂养新生儿。这些乳母要求的条件极其严格,不仅要出身好,必须是旗人,而且要长相端正,刚刚生产过,奶水特别旺足者,方能入选。进宫后,乳母食品要听凭宫里安排,不可自行食用:每日供应鸭半只,肘子、肺头要轮流食用,这些都是下奶的食品,不管乳母是否爱吃,必须咬牙吃下去,否则就要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