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相隔十一年的两次访谈(第2/8页)
定:那个宅子是不是很大呀?
东:很大呀,有前院、后院,后院还有枣树。
定:您父亲是不是您爷爷的亲儿子?
东:是。在安定门里那边是弟兄四个人,我父亲是最小的,所以就把我父亲过继到东四这里,因为这里的姑姑如果去世就没有人了,没有人那房产怎么办呢?一定要由本家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这个产业。满族规定你要继承的话一定要本家,而且要近本家,不能够由外姓,也不要远。
定:都是马佳氏?
东:对,而且是近本家,因为继承的话都是近本家。
定:马佳氏当时在北京是不是很大的一个大家呀?
东:好像没有爱新觉罗那么大,马佳氏虽然是大姓吧,但人不见得很多,因为在清朝主要是功臣,不是近亲。
定:您父亲多大的时候过来的?
东:就是几岁的小孩,他们延续香火,大了人不要。老头活不了多久了,怎么办呢?找个继承人。
定:您那个姑姑就是他的姐姐?
东:她过了不久就去世了,没有出嫁。
定:这个爷爷是做什么的?
东:我也没见过也没有听说,都不知道。那会儿我还很小呢。
定:您继祖父去世以后您父亲就在这里长大的?
东:没有多久吧,顶多就是一两年,我父亲继承(房产)以后等于又还回(原来的家)去了,还是亲兄弟四个人。只是住在东四而已。
定:后来他读书是哪边给供的学费呀?
东:当然这边呀,儿子都给你了,你要负全责了。
我们家大概就是这样,我爷爷始终一生都没有做过工作,早晨大概四点钟就起来了,四点钟起来扫院子,生火,喝茶,然后提着鸟笼子就走了,大概在八九点钟回来以后喝酒,一杯酒,每天就过这种生活。
我的大大爷没有离开北京,在北京的传统上,长子不能离开家,为什么?因为所有继承的产业,只有长子长孙有份,次子以下没有。大爷以前什么事都不做,在家里养鸟,民国以后才做事,在清河的一个工厂,那里最早有一个制呢厂,那是很老很老的一个工厂了。注121我二大爷、三大爷都出去了,我二大爷是保定军官学校注122的,我三大爷是军需学校的,没有参加北洋军阀的军队,可是都是军人。只有我父亲留在北京,因为他行四,最小的,就在协和医院。
民国成立以后,凡是我所了解的,家里接触的一般满族,是普遍地穷,民国以后就没有收入了,是不是?靠卖东西,家里都有东西,靠卖点东西维持生活。北京有一个古老的行业叫打小鼓儿的,听说过么?跟挑挑子收破烂的不同,夹着一个包儿,空着手打个小鼓,就收买你家里值钱的东西,大件的桌椅,小的古玩。就边卖边吃,还有缝穷,就是给人缝补衣服,听说过么?满族没落到这个程度,因为没有手艺呀,没有谋生的能力。我们所知的仅仅是北京的老一代,其他外界的知道得不多,那会儿由北京到天津就不得了,就出外了。我家里就是有点底儿,又没什么负担,亲戚也不多。
定:您父亲他们哥儿四个后来分家了吗?
东:没分,因为都在外边嘛。
定:您对您祖母还有印象吗?
东:还有,他们也都是老旗人吧。
定:您小时候是不是很清楚自己是旗人不是汉人呢?
东:小时候不懂也不注意这些个,家里不谈这个。没有人告诉你说我们是满族,上中学以后慢慢自己体会到了。老规矩还有,我们都请安,还叫太太、阿玛,管祖母就叫太太,母亲叫奶奶,汉人听着奇怪,我们始终没有改称呼。在北京的时候我还有个自卑感,为什么?我三个大大(指大妈,亦即伯母)全是满族,但是我母亲不是满族,是蒙古族。我大大爷的那个大大,她是瓜尔佳,姓关,来台(湾)以后才查的,瓜尔佳氏是一个大姓。二大大只晓得姓吴,三大大姓什么就不知道了。我记得他们后来也不在北京,我二大爷驻在汉中,三大爷在武汉。他们结婚的时候都是在清末,不是在民国。所以那个时候,没有到台湾来以前觉得血统不纯正,不是纯粹的满族似的,因为母亲是蒙古族。
定:怎么还会有这样的感觉?
东:现在我就知道了,满蒙根本就分不开,你没有办法分,因为都是互相通婚的。满洲进关,没有蒙古人你进不了关,你统治全中国作战是靠蒙古人打的,不是完全靠你满洲兵,所以满洲进关之后对蒙古人采取怀柔政策,皇室里的血统也是满蒙混杂的。每一代的满洲皇帝一定要纳两个蒙古王妃,而且有两个公主嫁过去,他才没有后顾之忧。再有满洲进关以后才有文字,把蒙古文修改一下是不是?注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