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鹤之声(第5/8页)
因为秦穆公的女儿之故,中峰也被称做玉女峰。两千六百年前,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她的丈夫一起来到华山。她的丈夫叫萧史,擅长吹箫。在华山上住了几十年以后,她和丈夫喝下了一种玉液调制的长生不老药,飞回仙乡去了。为了纪念他的女儿,秦穆公在这儿盖了一座庙。它被重修过很多次,最近的一次是在1983年。
从中峰开始,通向东峰的主路沿着一段很长的台阶拾级而下,然后沿着山顶内部的东部边缘,再次向上,直到东峰。但是还有一条近路,而我需要一条近路。我举步折回,走上一条去引凤亭的岔路。当年,穆公的女儿经常在这里吹笛子,她的夫君则吹箫,风把他们的音乐一直吹送到平原上她父王的宫中。
从引凤亭向南望去,我能够看见东峰上巨人留下的手印——是他把华山和首阳山推向两边,从而使黄河能够掉头向东流入大海。我用望远镜浏览着下面的山谷,发现了一座掩映在竹林中的小茅屋。我决定以后打听一下它的情况。
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去爬最后一段铁链,到了一个寺庙的后门——现在它是一个旅馆了,就在东峰的下面。登记的时候,我向管理人员打听我刚刚在下面遥远的黄甫谷里看到的小茅屋的情况。他说那是一个农夫的。我很失望,但是同时又很高兴——再也不用去爬另外一个山谷了,哪怕只是一小会儿。我坐在前门的外面,喝了一瓶啤酒——它们是与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一起,通过当地脚夫的肩膀上来的。喝第二瓶啤酒的时候,史蒂芬到了。我们一起喝了第三瓶。
通向贺老洞的铁链和铁梯
我们坐的那个地方,正是航空杂志上的那幅照片的拍摄处。我大为惊愕:原来那个景色是真的,而且我们的的确确已经坐在这儿了。我们的直下方,就是那座与照片上一模一样的不可思议的亭子,坐落在那一模一样的不可思议的山岬上。这座亭子里的坐凳和棋盘桌,都是最近才重修起来的,是用白色的花岗岩雕成的。要到那里,你必须沿着一段铁链爬下去。在铁链的某一点上,你得被迫水平地悬在空中,背对着下面几百米处的岩石。两千多年以前,在武帝统治期间,有人看见一位名叫卫叔卿的道士,正在这个山岬上和几位神仙下棋。一千年后,10世纪的时候,陈抟曾经在这里和太祖下过棋。据说陈抟赢了,于是太祖把整座华山都封给了他。
史蒂芬和我注视着正在沉落的夕阳,它照亮了这座亭子。月亮飘过天宇。我们撂下一副空行囊担子,留给脚夫们第二天背下山,然后回屋休息去了。
东峰也叫朝阳峰。黎明前,一百名游客在外面打着寒颤,我们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夜间打着手电爬上山的。他们是一个为期两天的旅游团:早晨离开西安,参观骊山的秦始皇兵马俑,晚上爬华山,第二天傍晚回西安。
太阳升起来了,一百架照相机同时咔哒起来。它是从一座山后升起来的——《山海经》中说,那里生活着一种黑雉,用它能够治疗疮疖。这部萨满的山水指南还宣称:“(华山上)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可是我们没有看见它。但是我们确实看见了一只老鼠在一点一点地撕咬一片树叶,乱哄哄的蜜蜂们在访问蓟草,橙黄色的向阳花,比太阳还黄的百合,还有鹰的一家,在山峰上空开始了新的一天。
东峰的棋亭
吃过早餐面条后,史蒂芬和我开始了爬华山花状顶峰其他花瓣的旅程。去南峰的路上,在南天门,我们穿过一座小庙的大门。出来后,就置身于这座山峰的南面了。在这里,黄甫谷和仙峪谷环绕着华山的山基,垂直落差足有一千米。穿过仙峪谷向南,是三公山和三凤山。沿着悬崖,有一条铁链和木板合成的栈道,通到下面的贺老洞。它是13世纪的道士贺元希在华山正面陡峭的山崖上雕凿的几个隐居处之一。
他是怎么发现这个地方的,是一个秘密;一个更大的秘密是,洞上方的书法是怎么写上去的。它宣告这里是全真崖,是为了纪念道教全真派而命名的。去贺老洞的六英寸宽的路,被认为是这座山最危险的地方。一位管理人员说,几乎每个月都有人掉下去,他随即又补充道,对危险的清醒认识能够使人全神贯注。我减轻了对危险的紧张感,但是史蒂芬却鼓足了勇气,缓缓地向下爬了一半,去拍几幅照片。他一从深渊中上来,我们就向南峰的主峰进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