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室铭》风波(第2/6页)
没有人吭声。
“再问一遍,是谁传的?”声音依然不高不低。
余发站起来。
他知道,他终究逃脱不了古主任那双x光眼.而且对古主任那“蛮不讲理”的时间计算法,甚为后怕:“为你一个人耽误了5分钟,全班40个同学加起米就是200分钟,就是5堂课,也就是讲了2到3篇课文。你这是在犯罪啊!古主任引用那句名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古主任这套在小学还行得通,到了中学显然是不行的,可古主任照用不误。
果然不出所料,古主任抬起手腕,看了看手表,说:“瞧,为你,一个人耽误了7分钟。全班40个同学。四七二十八,整整280分钟,你跟我到办公室去。”
余发跟古主任走了,不像被叫去的,倒像是请去的,昂首挺胸跟了出去。
余发的学位是买来的,反正他老豆(老爸)有的是钱。一个学位几千元,对老豆来说像在老牛身上拔根毛。
“余发,你解释一下吧,刚才为什么捣乱?”
“没有啊。”
“没有?这种事哪一回少得了你啊。”古主任不满地瞪了他一眼,“这是九中,你爸爸使那么大劲让你进九中不是让你玩的。帮帮忙,好不好?”
古主任是上海人,他一急,上海话就冒出来。“帮帮忙”余发不明白,直直地问:“帮什么忙?”
古主任啼笑皆非:“帮忙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你就一点没体会吗?”
读书的重要性余发是没体会到,而钱的重要性余发是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不然,他能进九中吗?余发毫无忌讳地摇摇头:“现在这时代。读那么多书根本没用。”
古主任皱起眉头:“你,你怎么这么鼠目寸光,光有钱没有知识……”
余发也皱起眉头:“古主任,我知道,你后面又该说‘其实还是一个穷人。一个富裕的穷人’。还有‘书到用时方恨少’。这话你已经讲过四次了。
“不要以为这是老生常谈。你爸为什么花那么大气力把你弄进来,你想过没有?你也想像你爸那样……”古主任点到为止,后头的话不说了。
余发不乐意了。后头不就是想说什么“穷得就只剩下钱了“之类的话吗?余发认为这纯粹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说出来的话。穷得只剩下钱也好过穷得叮铛响。余发喃喃道:“我老豆怎么了?现在我老豆到哪都有人请。
“余发,你,你不要忘了你是怎么进九中的!”古主任无力辩驳时。总是亮出最后一张王牌,就像托塔李天王抛出铁塔一样。
平时,余发总像噎着似的,可今天,余发梗梗脖子:“是我老豆花钱送我进来的。我老豆每年给学校交那么多钱。意思很清楚:我进九中是理所当然的。
看来古主任这招今天失灵了。
古主任气结。有点理亏。对于这类学生,古主任倒也不是十分反感。相反,有时候还想找来谈谈话,希望学生多少能听进去些。可这类学生偏偏软硬都不吃,还喜欢强词夺理。
正好放学铃响了,古主任这次反常,也不留堂什么的,挥挥手让他回家。
钱真是万能的吗
余发的家在深圳的老街古水村。过去不知是当地人普通话发音不准,还是别有用意,都叫它“苦水村”。现在大概教育水平提高了,普通话普及得好,再也没人叫它“苦水村”了。
过去这里很穷,许多人偷渡或以其它方式去了香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建起特区后此地日新月异,到如今,已经肥得漏油,当地顺口溜是“十万不算富,百万一般户。可知他们手头上的存款大概是几位数了。
余发家也不例外,依靠政策富起来了。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中的一个。真应了他的名字,余发——愈发——越来越发。
刚建立特区。村里卖了一部分土地给政府,这样每家便分到几万元。村民第一次得到这么一大笔钱,都舍不得花。余发他爸不同。他知道经商好赚钱,就开了间小吃店。开始只是卖点云吞、肠粉什么的,后来改做菜馆。很快就鸟枪换大炮,店面扩大了好几倍,生意红火得很。想想“大发餐厅”这个店名太俗。就换上“丽娜餐厅“这个不俗的名字。与此同时,家里也盖栋五层楼。按规定,只允许盖三层半,但村民几乎都超建了。旧家具全部淘汰。地毯、空调这些体面的东西也早早去他家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