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苏彦生得一副好皮囊。
这一点, 江见月在六岁那年就知道了。
为此,她还学会了一个词。
掷果盈车。
江见月见多了他的脸,闭眼也知道他眉眼的弧度, 眸光的深度,鼻梁的高度,以及新生的那点皱纹的纹络。
片刻前,她深深浅浅地吻过。
于是便记得更清楚了。
但她没有细瞧过他的身子。
记得最多的, 是他曲裾深衣, 交领广袖,站时如松袍袖盈风, 坐时如钟层层铺展。
很多时候,他向她走来,肩背不动,唯袍沿微摆,玉珏流苏轻晃;尤似立在眼前的巍峨苍山,山间翠竹挺拔,山头月华高照。
这样的风仪英姿定然不是靠着几身华袍锦服便装扮出来的,剥开金玉,里头也该是明洁霜雪,高岭水莲。
然她看过最外头的清容姿仪, 识过最里边的冰心玉湖,却没有真正观过中间这幅皮|肉躯体。
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世家子,锦绣堆里金尊玉贵养起来的人,当是顺滑肌理凝脂肤质,遍身无痕,玉上无瑕。
然事实,却是偏离了世人对这位名门公子的认知和想象。
连她也有一瞬间的恍惚。
当真只是一瞬间。
她闭眼又睁眼, 最后又重新闭了眸。
贴上他胸膛,搂住他背脊。
用自己一身柔腻雪肤去感受他满身的坑洼凹凸,粗糙疤痕。
从肩头到胸腹,横贯的刀伤,圆鼓的箭伤,缝合后细小的针孔印记。
是明光年间因变法而动摇旁人利益后所遭的刺杀,是景泰三年为得精钢坞在朱雀长街以身诱敌受的冷箭,还有此刻在她指腹间摩挲、背脊青紫残留的肿痕,是今岁御史台的杖责,她知道的伤痕有这些,未知的——
在六月的御史台正殿中,在长生的那一句“阿母,为何打后面,前面有血”,在片刻前他脱衣的间隙中,她想清楚,看清楚。
所以,这会腾出一只手,在两处伤口间抚摸。
男人的身体崩得太紧,挪来她的手,吻过五指搂回后背,不让她碰伤口。去岁晚归决定瞒她,如今便也无需再提。
再说都好了。
然而她伏在他肩头用牙齿磨肩上皮肉,絮絮道,“长生的病,同方桐妻子类似,所以有一个方桐足矣。但是你择来那样多的医官,我都让他们入了太医署。你给孩子的,我都留着。”
她抽回手,并不顺他的意,只重新抚过伤痕,“去岁除夕,宫宴独你不在,长生问我,空者何人,我不知如何回他!”
她的手移到肩头,指尖在他肌肤游走,划出一阵酥麻战栗,累他无奈皱眉,却又抵不过肩头贝齿狠咬的细碎疼痛,正要叹气,忽又闻,“我其实很早就不怪你了……”
一点皮肉咬在唇齿间,她的这句话便有些含糊。
青年郎君原封了她几次口,都被她反咬绕开,在耳畔呢喃低语。
偏到这一句声落,她便乖巧温顺地伏在他身上,细长的鹤颈缠在他下颌,与他贴的密不可分。
似一截气息被勒,喉间无法出声,唯有汤水升温,洪波涌起。
水下叶舒花展,曲径通幽,是终于途归故里,门户顿开,彼此发出一阵喘息。
她怨他来得太迟,他叹这一路实在崎岖难行。
但终究她许他归家,带着他疯长的歉意和汹涌的爱意,他当永远珍惜。
前头的那句话在涛声拍岸中愈发模糊。
但他其实听得很清楚。
相比江见月一直闭眸伏在他肩头,苏彦正好相反,他从始至终都望着她。
看她凌波踏浪立在水中央,缓缓靠靠入他怀中。
看她一身冰肌玉骨长出稍许丰盈的血肉。
看她皮上无伤、肉填骨间,雪肤花貌生出气血,灿若芙蕖。
看她从才至他腰间到如今已至齐眉、早已亭亭玉立,风华正茂。
他便一直含着笑。
笑中隐带一缕遗憾和痛意,化作他掌心的动作,撑住她腰间背脊,控着时辰将动作止住。任她睁开不可思议的眼睛,带着绵长的湿气和戛然而止的醉意,看他看水又看他。
冲天的激浪已经退下潮水,涌动的水潭渐渐平复,随氤氲雾气的弥散,如镜破裂的水面也慢慢愈合,只余沿着池壁相拥的一双轮廓缓缓晕出一圈圈涟漪。
烟笼雾罩的杏眸在起伏不定的喘息声中,聚出一分怒不可遏的清明意,“这样快!”
“臣的错。”男人神色平静,手上劲未消,从水中将她托起,似抱孩童般搂膝抱她在臂弯间。
他就用一只手抱她,还有一只手扼住她两条扑腾乱晃的小腿。
拾阶而上,踏离汤泉,一路拣帕换巾,转来内寝床榻时,已经将她拭尽水气裹入毯中,靠在叠垒的大迎枕上。
“陛下脉案载,冬日多腰痛,不可久站受力,不可久坐撑力,尽避周公礼,礼不逾半柱香。”苏彦坐在榻沿,一边自己更衣一边提醒她腰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