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南逃(第2/5页)
桓母焦躁地等了半日,桓老爷子一回府就忙去问,“父亲能不能想想办法,让城门守卫通融通融?”
桓老爷子摇头,“陛下下了死令,守城的都是陛下的亲军。”
他也没想到皇帝会突然下这道命令,动作还如此之快,事到如今桓家也走不了了,心里不免有些后悔。
陈仓失守前他还抱着幻想,大梁没有那么容易被破,这时候就南奔的话显得太没骨气了,要是挺过这次危机,日后还会成为别人攻击自己的把柄,所以他之前一直犹疑不定。
他这么想,旁人也这么想,眼见大梁确实不行了,才安排家人南下。
梁国本就受挫,梁帝见这些士族们不想着怎么守住江山,反而都准备逃跑,都逃了长安就更别想守住了,是以这道禁令极严,私逃折,杀无赦。
连老爷子都没办法,桓母心灰意冷地回到自己的院子,让胡媪带人去通知各房明天不用出发了。
第二天,姜羽儿去请安时见桓母满脸憔悴,知道她在忧心什么,小心站至她身边,“母亲,昨日收到您的吩咐,我也琢磨了半夜,既然暂时出不了城,府里上下是不是也该多准备准备?”
“嗯?你有什么想法?”桓母抬起眼皮。
姜羽儿低下头,“我在内宅也听说外t面不安稳,现在封了城,庄子上产的粮食也送不进来了,府里这么多人口,若是粮食不够支应,该早派人去米铺多购些回来以防万一,各种药材药丸也要多备些;府里的下人也要加强约束,若有心思不正的,早早打发了才好,否则成了家贼才是祸,外面越是乱,家里就越要齐心。”
桓母不由点头。
姜羽儿继续道:“最好再选些家丁侍卫组成巡逻队,日夜安排人巡视,若能把院墙加高些就更好了……还要派人去打听外面的消息,祖父他们的朝堂消息十分重要,但市井也有市井的用处……”
她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说了,最后又补充了句,语气谦逊,“这只是我胡乱琢磨的,母亲掌家久见识广肯定比我知道的多,您觉得可行的话就用,不行就当我说了几句空话。”
桓母握住她的手,眼睛发亮,“好孩子,你平时在家温温柔柔的,没想到还有这番见识,你说得很对,是要准备起来,长安一乱,外面还不知冒出多少贼人呢。”
姜羽儿想这些话并不是全靠她自己想到的,阿珚姐姐早在信中就叮嘱过,而且她这几年看了不少书,偶尔从十一郎那里得知了些朝堂上的消息,不说多精明,见识和心性比在宫中时确实长进了些。
桓母其实也想到了这些问题,只是购粮这件事还没来得及。
上个月庄子上刚送了批粮食过来,能供全府上下嚼用三个月,但现在一想,三个月虽不短,但封了城,什么事都说不准,多囤些粮总没错。
她当即叫来胡媪吩咐了几句,“拿我的钥匙去库房取钱,带上人去各大粮铺购粮,能买多少买多少,不要吝惜钱财。”
“是。”
胡媪正要告退,桓母又道:“不要用带标记的车马,也别为了方便报桓府的名号,让下面的人装成普通人家去买,运回来时尽量避着人。”
胡媪心下一凛,忙应下来。
接下来,桓母又跟姜羽儿商议府里的事,一个人总有疏漏,多个人总要周全些。
待商量完,桓母又分派了些事给她,主要是核对各项物资清单,桓母自己则负责整饬下人。
忙完一天,回去路上正好遇到十一郎,姜羽儿叫住他。
“怎么了?”十一郎回头。
这是一条夹道,两边都是墙壁,便显得路也窄了起来,加上天色昏暗愈显狭幽,年轻男女单独在一起便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姜羽儿前后看了看,没有外人,这才道:“卢姑娘那边只有几个侍女,现在外面不太平恐怕容易被人盯上,还要你想办法照料,看能不能给她换个更安全的地方,要是能进府里就更好了。”
十一郎听着她的话,确实有道理,可他思绪却不由飘到了别的地方,“你不嫉妒吗?你为什么要对卢姐姐这么好,你明知道兄长他……”
说到这儿,他突然有点讨厌起兄长来了。
姜羽儿不知他为什么突然问了这,只摇了摇头,眼神平静。
十一郎似想到了什么,又问:“你喜欢兄长吗?”
少年长大了,对于男女间那种幽微的感情也敏锐了不少,他以前以为她是喜欢兄长的,现在看来好像又不是。
姜羽儿沉默片刻,最终只道:“不管怎样,你兄长总是给了我安稳,庇护了我这些年。”
十一郎看着她,若有所思。
除了桓家,其余人家反应过来后也开始疯狂购粮,短短一两日粮市就翻了两三倍,普通百姓已经买不起米面了,便是富贵人家也忍不住心疼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