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二凤在昭陵博物馆(第4/5页)
“我发现……”
“嗯?”长孙无忧一句句地看着墓志。
“我发现无论多大的事,落到史书上其实就一句话。事如此,人也一样。”他低落地说。
“毕竟,历史太长,而人寿太短。”长孙无忧宽慰道,“古往今来那么多帝王将相,皇图霸业,放在史书上,也不过几句话罢了。可大唐的百姓知道你为他们做了什么,他们会记得,也会感念。”
李世民沉默着,不应声。
长孙无忧便知晓这次有点难哄了,她想了想,提起了一件很久远的事。
“裴寂坚壁清野,致使百姓怨声载道那件事你还记得吗?”
“……记得。”这他如何能忘?
“那次父皇不得已将仅剩的军队交给你,送你出征。但大军走得匆忙,你履冰渡过黄河,屯兵柏壁,粮草没来得及跟上,大家都很发愁。可你只是发了一道王教,告诉百姓秦王来了,就解决了粮草问题。[7]”
“……嗯。”
“因为他们知道你来了,不是李元吉,不是裴寂,不是任何一个大唐将军,就只是因为是你,是战无不胜、秋毫无犯的秦王,所以百姓们争相为你送粮,高高兴兴地期待你能打胜仗。后来果真打赢了。”
“……”李世民隐隐意识到她想说什么了,但因为是长孙无忧,他便一言不发地听了下去。
“百姓们想要的很少,你最清楚不过了,有地种有饭吃有盼头,日子能将就过得下去,不会被任意凌虐至死,就够了。他们相信你,是因为你不会辜负他们的信任。”长孙无忧缓缓道,“大唐的百姓是这样,未来的观众也是这样。”
“……朝堂之上不会同意的。”
“你早就在考虑朝会的事了,也就是说,其实你自己是想同意的。”长孙无忧笃定道。
“我没有。”李世民不肯承认。
“即便没有,你也动摇了吧?”长孙无忧没有直接跟他争,而是更委婉了一点,“你是因何事动摇的?”
“……”
因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宣传男女平等的时代?
因为大清把西藏纳入了版图?
因为大明不和亲不纳贡?
因为这两个多月的耳濡目染?
因为那些弹幕背后的人们殷切的期望?
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改变那个时代乃至后来无数女子的命运?
又或者,在更早、更早以前,他发现史官记载长孙无忧,是不写名字的。
那时候他好像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也没有放在心上。
又或许他发现了不对,但依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向来如此,因为没有人反对,因为刀子没有割在他自己身上。
直到弹幕尖锐地指出【连长孙皇后、平阳公主和文成公主都是没有名字的!她们难道没有为国为民做了实事吗?凭什么连留下名字的权力都没有?】
李世民的心里不是没有震撼的,只是他以一惯的认知覆盖了这份震动,只是想着,他以后可以让史官加上她们的名字,记载得更详细一些。
但这样就够了吗?
李世民沉默了太久,长孙无忧几乎以为他不会回答了,他才涩然开口:“当年我说服父亲在太原起兵,阿姊在长安,她劝柴绍迅速赶赴太原,她自己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收服强盗,攻打土地,而后集到了七万的军队,打到了武功始平这些地方。等我到了渭河北岸,她率领一万精兵与我会合,建了幕府,一起围攻京城。她的军队里有不少女子,当时的人称为‘娘子军’……[8]”
长孙无忧沉静地看着他,眼睛里沉淀着许多欲言又止的包容和期许。
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想从他口中听到什么,但又冥冥之中意识到他将要说什么,于是,甚至小心翼翼地不敢打断他。
“阿姊的功劳,举世皆知。”她垫了一句话,等他继续顺下去。
“但是——”李世民果真继续说了下去,神情有几分不自知的矛盾和挣扎,“但是京城平定后,她封了公主,赏赐也很多,可是军权却被父亲收走了。”
就是这个,长孙无忧心道,果然,他是记得这件事的,并且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也许是他记性特别好,也许是对自己家里人尤其多几分关注,也许是情感比较丰富的缘故,长孙无忧有注意过,李世民是会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更多感情在家人身上的。
——无论家里人是男是女。
这一点非常难得,绝不是长孙无忧的错觉。
“阿姊有单独找你叙话吗?”她猜测着。
“你怎么知道?”李世民脱口而出。
“她心里苦闷委屈,无人可以言说。柴绍虽是她的夫君,但也是为人臣子,哪敢说君主的不是?隐太子是不会替她说话的,除了你,她也没有可以交流这件事的对象了。”长孙无忧用排除法简单过了一遍,轻易地得出了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