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词籍卷(第39/45页)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5)《词学》第三辑编辑后记

今年是清代词人陈维崧(其年)逝世三百年纪念,又是黄景仁(仲则)逝世二百年纪念。马祖熙同志研究陈维崧的《迦陵词》多年,已完成了一部《迦陵词选笺注》,另外为本刊写了一篇论《迦陵词》的文章,以作纪念。关于黄仲则的纪念文字,未有人写,我们印了他一幅词稿手迹,这是黄氏后裔葆树同志供应的。

这一辑论述的重点是关于清代词派及词人的研究。编者并未预定集中关于清词的论文,但各方面送来的恰巧都是研究清词的成果,由此可见清词已引起了词家的重视。《张惠言词选述评》作者饶宗颐先生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于词学有深湛的研究,著作甚多,本刊第二辑已转载过他的一篇关于张炎《讴歌要旨》的文章。本辑这一篇是初次发表。

钱仲联教授的《光宣词坛点将录》三易其稿,方才写定,可与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媲美。“点将录” 也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本刊《词苑》一栏,选稿并不从严,但希望不要有不合声律的作品,也不要有非常迂腐或幼稚的作品。年来我们收到词作甚多,可选者实在无几,极为抱歉。老一代词人寄来的词作,很多是数十年以前所作,我们也不欲选录,希望以后能寄些新作来。

本刊收到投稿甚多,拟选用者当即通知作者,希望不要再向别的刊物投寄。本刊编辑部人手少,凡寄来短稿、油印稿、复印稿及词作,如不选用,亦不退还,请原谅。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6)《词学》第四辑编辑后记

本辑内容,仍与以前三辑保持一致。“论述” 与“文献” 两部分是本刊重点内容。香港中文大学罗忼烈教授给我们寄来了《清真词与少陵诗》一稿,细致地阐发了周邦彦词所受杜甫诗的影响,这是研究周词的一个新的角度。

盐城周梦庄同志研究水云楼词人蒋鹿潭多年,著有《蒋鹿潭年谱》,油印流传已久,今交本刊发表。周老并以家藏蒋鹿潭画像及水云楼图交本刊制版印行,也是词学重要文物。

夏老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在本刊连载后,颇受读者欢迎,因为可以从中看到夏老一生研究词学的历程,有益于了解他的治学方法。这份日记,从本刊第一至四辑,每期只发表三个月。从第五辑起,决定每辑发表六个月。

周笃文、冯统两同志见到了纳兰成德妻卢氏的墓志,为本刊提供了一篇考略,对纳兰词的研究,也极有帮助。

周笃文同志是词家,也精通医学。他为敦煌曲子定风波作了新的校释,补正前人所校的失误,文章虽短,却颇有价值。

此外,本辑还有关于宋、金及清词的论文四篇,也都是详赡的著述。

“文献” 部分,本辑的重点是发表晚清词人陈庆森的《百尺楼词》。这部词集稿本,百馀年来似乎无人见到。广东文献工作者也只知道陈庆森“有《百尺楼词》,藏于家” ,而无从寻访。现在我们据北山楼藏原稿本排印发表,为清词增补一家全集。

我们觉得本刊是词学研究专刊,应当尽可能将较重要的论文转载,为词学研究者提供方便。本辑从《学林漫步》转载了唐圭璋同志的一篇。另外又从最近重印出版的《花随人圣盦摭忆》中摘录了全部与词有关的笔记,改题为《花随人圣盦词话》,转载于此。这些词话,都与晚清著名词人郑文焯、王鹏运、朱祖谋有关,是晚清词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宋元以下,历代都有许多笔记著作,其中散见不少词话资料,我们计划把它们辑集起来陆续发表。

从本辑起,“丛谈” 成为专栏,以集中各种短章随笔。补白材料亦列入这一栏目,庶几在安排版面上可以灵活运用。

一九八四年四月一日

(7)《词学》第五辑编辑后记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我们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一次词学讨论会,承许多词学研究同志送来论文,琳琅满目。本辑所发表的论述,有一部分就是那一次会上提出的佳作。今后本刊可以做到每年出版二辑,希望词学同志们不吝惠稿,予以支援。

村上哲见博士是日本东北大学文学教授,著名汉文学家,著有《宋词研究》、《李煜》等词学论著。他曾于八四年来访本社,与本刊编者晤谈,对本刊表示热心支持。本辑所发表的《柳耆卿词综论》,由我校硕士研究生周慧珍译述,经村上博士审改过。关于柳词之“俗” ,近来颇有人试作评论。我们在收到村上博士这篇论文的译稿后,又收到刘初棠同志的论文,一起编入本辑,请关心柳永词的同志们研究一下中日两方学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