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看不见的城市》(第7/15页)

两个城市分别代表表面的经验世界和深层的机制。深层的机制由惊险的装置构成,每一件装置都是对人的意志力的测试,是生死拷问的严酷装置。但这半个城要由经验世界来为其输送活力。由银行、工厂、屠宰场等组成的经验世界随时间不断转换,隔一段时间又同那个半个相对不变的城统一起来。就像阶段性的体验必定要进入深化的机制一样,机制也要由人间的经验来激活。

贸易之城之三

于是生活在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迁移中更新了,每个城市都在方位或倾斜度,或河流,或风向等方面同另外的城市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社会在财富和权力的规范方面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从一种职务到另一种职务的调动几乎不会引起什么惊奇,于是多样性就由多种工作得到了保证。结果是一个人在一生里头很少回到他已经做过的工作中去。 [144]

这是创作中的“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版本无限多样,原型则只有一个。一位艺术家一生中有无数的创新的机会,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同以前的不同,但又都符合某个原型。这样的作品似有神性。

城市和眼睛之二

但你主要是从这些人口中得知珍茹德高处的情况的……他们沉入城市的低洼处,每天沿着同样的街道步行,每天早上都又一次发现前一天沉积在墙角的阴郁之物。而同时他们记得高处的珍茹德。 [145]

此处涉及的是自省与升华的关系。自省如今已成为所有艺术的核心,艺术家们的内心往往充满了阴郁,他们克服了早期浮浅的浪漫,越来越执着于真实。当他们的目光穿透下水井的盖子,到达城市的底层之际,城市高处的自由风景才会浮现于他们的脑海——向下的挖掘产生出飘逸与空灵。

城市与名称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关于阿格劳拉城所说的任何事都不是真实的,然而这些描述造成了一个城市的坚固、结实的形象。相形之下,凭借住在那里去推断出的那些看法反而更少实质性了。结果是:他们谈论中的城市有更多的存在的必要性,而本身在当地存在着的城市却存在得更少了。 [146]

元语言是多么的不可能,人在创造中对原始风景的追踪又是多么的徒劳!艺术家就是一些将这不可能的事一直做到底的人。在渴望中,在颠覆的决心中,另一个若有若无的、透明的城市的形象已经存在了,这个幽灵般的城基于现存的语言却又是对语言的反叛,它不是看得见的阿格劳拉城,它是这个城的灵魂。被词语的困惑弄得沮丧不已的写作者,正在成就一桩伟大的事业。

后记

“我在头脑中已经建造了一座样榜城市,所有可能的城市都可以从它演绎出来。”忽必烈说,“它包含了每一种符合于标准的事物。既然现存的这些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标准有出入,我只需要预测到那些不合标准的例外,计算出最具可能性的结合体就行了。” [147]

忽必烈所说的是理性在创作中的作用。他的样榜城市实际上是“无”。理性在此是排斥的、扼制的,即,不赞成一切已有的创造物,迫使主体不断突破。理性总是为主体提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摧着赶着人去更加异想天开,去打破常规,而理性本身并不在创造物中直接现身。

“我也想到了一座我可以从中演绎出所有其它城市的样榜城市。”马可回答说,“它是由各种例外、排斥、不协调和矛盾构成的。假如这样一座城是最不可能的,我们只要减少它的不合标准的因素,就可以增加这座城市真正存在的可能性。所以我不得不从我的样榜城里减去例外因素,不论我从哪个方向前行,我都将到达这些总是作为例外存在的城市中的一座。” [148]

马可在此说的是感性直觉在创造时的情形。写下的句子对于写作者来说总是不满意的,甚至恶心的,因为他从事的是交合的工作。于是创造中显现出一种排斥所有的材料、追求终极境界的努力,这种努力增加了创造物存在的可能性(只要创造还在进行,创造物就总处于“在”与“不在”之间。)理性观照下的感性将以最为积极的姿态进行逆反性的运动,但这种运动有一个界限,即,排斥也要有妥协,否则将所有的建筑材料一扫光,城市也不复存在了。所以语言被保留下来,只不过里头已充满了那种否定精神。

第五章

前言

此处描述的是创造三部曲。

忽必烈想道:“我的王国向外生长得太远了。现在是它向内生长的时候了。”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