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余 闻(第12/37页)

老福笑着问他,那姑娘人怎么样,虎平道,就见床上汪着一堆白肉,别的没看清。老福问他愿不愿意与这个姑娘成亲,虎平道,成亲不行,拿她来熬油还差不多。老福笑了半天,只得摇头叹气。

“那你晚上在哪里睡啊?”老福问他。

“跟你睡啊。天气这么冷,我正好给你老人家焐焐脚。”虎平笑道。

老福只得依了他。

虎平刚上床,老福奶奶就用脚去踹他:

“孩子啊,你要是一直追着自己的影子跑,下辈子也追不上。你要想在这世上找一个和梅芳一模一样的人,下辈子也找不见。这女人好不好,过起日子来才知道,围着锅灶转起来才知道。好孩子,听我一句劝,赶紧回家,搂着你自个儿的老婆去睡吧。”

虎平在被窝里偷偷地挠老人的脚板底,呵呵地傻笑,就是不说话。

我曾听老福说过,朱虎平的娘还活着的时候,与窑头赵的梅家就结了娃娃亲。每年春节,梅芳都会跟着母亲到虎平家来走亲戚。到了春夏之交的农忙时节,虎平也时常被他娘赶去窑头赵村,帮着梅家耕田、插秧、收麦子。自打虎平的母亲去世后,两家的来往就慢慢地疏淡了。后来,梅芳因为当了干部,与高定邦兄弟的来往多了起来,一来二去,就与高定国成了亲。

朱虎平是个痴心孩子,他因心里惦记着梅芳,倒也没觉得单身过一辈子有什么不好。只是苦了他爹朱金顺。

当然,为朱虎平的单身而成天忧心如焚的,还不光是朱金顺。梅芳也渐渐感到了一丝难言的苦涩。每当她看见红头聋子满含怨恨地从身边走过,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两人平常在村子里见面,也总有些不自在。她有心要好好劝劝朱虎平,想来想去,就在灯下给他写了一封长信,大段大段地引用了最高指示,恳求虎平忘掉自己,开始崭新的人生。

虎平给梅芳回了信。不过,第一个拆阅此信的人并不是梅芳,却是会计高定国。高定国在对朱虎平恨得咬牙切齿的同时,也对妻子写给虎平的那封信,产生了很不健康的遐想。想象乃至虚构信件的内容,成了他夜不能寐、妒火中烧时的唯一消遣。一九七〇年夏天,高定国突然带人抄了虎平的家。他没能找到妻子写给虎平的那封信,却意外地起获了两床古琴和一张金丝楠木的琴案。他一时恼羞成怒,不顾朱金顺的拼命阻拦,不顾闻讯赶来的赵锡光如丧考妣的苦苦哀求,将那些“封资修”浇上柴油,付之一炬。

一天深夜,雪兰从灶间的竹床上一觉醒来,听见母亲银娣正用很小的声音与父亲在隔壁说话。银娣说:

“要说虎平这辈子,可算是被梅芳那货害惨了。那么俊朗的一个小伙子,这么熬下去,真要打上一辈子光棍,就太可惜了。”

父亲笑着说:“你要看他可怜,不如自己送上门去让他解解馋。我度量大。”

银娣怒道:“放你娘的屁!姓潘的,好好说话行不行?”

父亲道:“要我说呢,这屎盆子也不能扣到梅芳一人头上。红头聋子不知从哪里弄来那么些个丫头,歪瓜裂枣的,一个比一个长得丑。虎平如何能看得上眼?这小子,心气高,凡事就爱掐个尖。若是遇上个把像我们家雪兰这个模样的,保管一箭就穿心!”

从父母的这番喁喁低语中,雪兰不难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即便在母亲的眼中,朱虎平也称得上是一个响当当的美男子;第二,在父亲看来,也许只有自己的美貌,才能配得上虎平的俊朗英秀。就这么翻来覆去地想着,不知不觉中天就亮了。在她脑子里,萦绕不去的,始终是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自己变成了那些求亲者中的任何一位,情况究竟会有多大不同?虎平会不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雪兰身上一阵冷,一阵热,被自己的骄傲和虚荣折磨得像打摆子一样。

当然,雪兰内心十分清楚,鉴于两人的辈分和年龄,她对虎平的渴慕只能烂在肚子里。因此,在她虚构的与虎平生死相恋的种种情节中,天下大乱和世界的突然毁灭就成了必要的前提。换句话说,假如地球上的人全都死光了,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年龄和辈分自然就不是什么问题。

而在更多的时候,故事总是以虎平对她粗暴的蹂躏作为结局。

一天中午,雪兰正在磨笄山上寻羊草,远远看见朱虎平头戴一顶发黑的破草帽,肩上扛着一把铁锨,高挽着裤腿,懒洋洋地出了村,径直往西去了。那是六月的一个大热天,田野的秧苗刚刚返青,烈日烤得人昏昏欲睡,四下里静谧无声,望不到一个人影。伴随着心房的狂跳,雪兰甚至能听见流水在干涸的稻田里流过时发出的“滋滋”的响声。雪兰后来告诉我,不是她存心要在后面跟着,而是心里有一个“鬼”,在不断地催促她迈开双腿,懵懵懂懂地撵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