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3/4页)

顾冈最恨人家老去揭他的痛疮,说他没有去参加土改。那年冬天特别冷,他的肺向来弱,他的妻子没让他去报名。当然他知道王同志眼中的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一个落后份子,百分之百的机会主义者。

“真是感动人——这些农民分子到了农具的时候,你没看见他们那喜欢的神气,”王同志说。

“可是翻身农民的欢乐已经过了时了,”顾冈有点气愤地说。“上个月的文艺报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这一点。它说文艺工作者不应当再拿土改后农民的欢乐做题材。那应当是一个暂时的阶段,不能老逗留在那阶段上,该再往前迈一步了。”

王同志谨慎地听着,对于全国性的权威刊物表示适当的尊敬。“嗳,这是对的,”他点着头说。“该做的工作还很多。”

“文艺报严厉批评了现在农村里的思想情况。它说翻身农民只想着大吃大喝,还梦想着“生产发家”。在北边,他们还编了个歌,‘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那就是他们的全部理想。”

“他们的确是缺少政治觉悟,”王同志承认。

“他们家里只要有一只猪,嫁女儿的时候就恨不得杀了它,大家庆祝一通。这种思想真是要不得。”顾冈继续转述文章上的话。

王同志忱惜地点着头。“农民的确是落后,还是缺少政治觉悟。”

“你们的互助组搞得怎么样了?”

“今年秋天我们的秋收队搞得很不错,”王同志愉快地说。“明年春天我们计划着把秋收队入编为互助组,预备团结得更紧密一点。把所有的耕牛都集中起来,重新分配给各小组。一声哨子一吹,大家就集体下田。”

顾冈对于这些并不感到兴趣——走向集体农场的最初步骤。要把农民刚得到的土地又从他们手里夺过来,这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一步一步像断奶似地,使他渐渐失去了它。顾冈绝对不想采取这个题材作为他的剧本的主题。要是太轻描淡写,让剧中的农民一个个欣然加入互助组,那就一点戏也没有。如果他们稍微有点退缩不前需要一番争取说服,这退缩的程度很不容易写得恰到好处,一个不小心,就像是农民不信任政府、反抗政府,那还得了!

王同志说起这件事来,虽然态度愉快,对答如流,恐怕他心里也正担着心事,只是不愿意露出来。说话之间,已经到了村口,突然看见那溪水亮堂堂的横在前面。他们在溪岸上走着,王同志便叹了气。

“不容易呵,做政治工作,”他说。“我真羡慕你们文艺工作者。在现在这大时代,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情等着你们去写。工农兵的事,写给工农兵去看。从前反动政府不准提的事,现在全可以写了。到处都是现在的题材。”

顾冈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个大时代。”

“我从前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写作,”王同志惆怅地说。

顾冈可以想像王同志从前是一个含苞待放的共产党的时候,在校刊上写的那一类东西。但是他耐心地听着王同志的叙述,说他从前怎样在江西一个小城的报纸上授稿,由投稿而变为副刊的编辑。

冬季水浅,溪流中露出一堆堆的灰色石块,使顾冈联想到城市里修马路的情形。

就在这时候,他忽然灵机一动,想起了那筑坝的故事。假定这条溪每年都泛滥出来,淹没了两岸的农田,破坏了一部份的农作物,那么,就有一个工程师被派到这里来筹划对策。他和当地年老的农民会商之下,由老农建议,筑了一个坝,上面有活动的闸门,开关随意。于是就解决了这问题。这故事正可以表现农民的智慧与技术上的知识的结合。如果这办法是工程师独自一个人想出来的,那么编剧不免要被批评为“耽溺在知识份子自高自大的幻想里。”剧中可能有一个顽固的老农不肯和技术人员合作,只倚赖他自己过去的经验。他是犯了“经验主义”,结果终于被争取过来了。

已经有过许多影片关于工程师和老工人怎样合作,完成许多奇迹。他们修好一只爆炸了的锅炉;一只车床年代久远不能再用下去了,他们又给它延长了生命;纱厂里缺少一样重要的零件,以前是从美国输入的,现在无法添置了,他们有办法利用废铁,造出新的来。但是到现在为止,这局面始终限于工厂里,从来没有移用到农村上。他给新中国的电影又开出了一条新路。这题材至少够拍三五十张影片。

他太兴奋了,竟打破了平日的沉默态度,等王同志的写作生活回忆录稍稍停顿一下,他就岔进去问:“王同志,这附近有水坝没有?”

“水坝?”王同志怔了一怔。“没有——怎么?你要参观水坝?”他突然感到兴趣起来,堆上一脸的笑容,双目灼灼盯着他望着。顾冈看得出来他是起了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