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兄弟(第8/8页)
在向上进和朋友们关在黑咕隆咚的录像厅里鬼混的时候,向前进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市师范学校(中师)。在那一届周禹中学有五名毕业学生成绩优良,其中两个录取了省重点高中,两个录取了市重点高中,考取中师的就向前进一人。周禹中学对向前进自然是期盼有加,按照常规的理解,中师的分配遵循从哪里出来回哪里去的原则(更何况周禹中学和向前进还签订了协议),也就是说,向前进在三年之后,就会和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成为同事,而他曾经的同学极有可能成为他的学生家长,更有可能父子母女都成为他的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满天下自不待言。
向前进考取中师,向家喜不自胜,摆设谢师宴,反正自家就是开餐馆的,场地菜肴都是现成的。这边师生家长觥筹交替,那边也有小混混耳朵上塞根烟,打着赤膊的,进进出出。看到曾经的老师,有的也会进来散烟。这些人向家进出多了,向前进也都熟悉,他们照例也会对向前进说几句奉承话。
酒席言谈中难免说到向前进和向上进两兄弟,在众位高师看来,兄弟俩一个是龙,一个是虫,好坏高下力判。向前进不以为然,向母却有被揭了伤疤的疼痛感。她也觉得大儿子是不用她操心了,她省下一半的心,却是都用在小儿子身上也不够,难免长吁短叹一番。
这时的时间是1994年,离邓小平在南海边画圈已经十五年,沿海城市受益于改革开放,正在进入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例如,以前人们抽的大多是大前门、雪峰,几乎都是不带过滤嘴的,现在人们抽的都是带过滤嘴的,最次的也是红梅,好一点的是红河,抽红塔山的也多了起来。以前黑白电视还未普及,现在却开始进入彩电时代,要求高一点的还要带投影功放。就拿向上进来说,他发现录像带好片有限,开始琢磨给录像厅升级换代,准备换成大碟,因为那样可以放很多好莱坞大片,以招徕观众。
在国际上,除了功夫小子李小龙演绎的神话之外,成龙已经进军好莱坞,《白金龙》《红番区》等即将相继推出。邓丽君已经被摘去靡靡之音的标签,歌坛人气偶像小虎队解体,小帅哥林志颖留学读书,四大天王方兴未艾,他们最终成为常青树,即使时至今日,也仍然活跃在影坛乐坛,成为当之无愧的双栖明星。
在日常生活中,万元户的光环已经褪去,此前几年辛苦才能攒下万元巨款,现在一年赚个万儿八千的稀松平常。农民工开始大批量涌现,他们大多成为建筑工人,背井离乡,帮助一个个异乡完成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城市化可能受益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随后各个城市都明显加快了市政建设,一批批场馆和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当我们渐渐适应了不接地气的生活,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宅人的时候,我们当会想念平房和小院子,院子里的花圃和树木,可能是五月槐花香,或者金秋桂花香,可能是香椿树下,或者是两棵枣树。福冈正信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中试图唤醒的一代人或者整个人类千秋万代的回忆,也包括中国被卷入城市化进程的所有七零后八零后的集体记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向前进“背起书包上学堂”,去了中师,继续深造,他的人生看来已经上道,此后自然一帆风顺。而向上进继续在小镇上打拼,似乎在加速地消耗自己的青春。两个兄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学校的向前进迷茫在青春里,自然很少想到自己的弟弟,沉浸在残酷青春里的向上进也很少想到自己的哥哥。即使在寒假暑假,除了吃饭的时候两个兄弟共坐一桌,一对沉默寡言人,他们很少有共处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