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读书会(第2/4页)

发型方面,亚历山大王后的刘海最流行。这种发型把刘海烫卷。当时全国妇女都追随威尔士公主的穿着打扮。十九世纪的妇女都留着刘海。战后,大家不喜欢鬈刘海,开始流行波波头。

劳拉穿着奶油色的罩衫。表姐妹茉莉和奈丽都问劳拉打不打算鬈刘海。劳拉想偷偷地鬈一次,如果蕾恩小姐和母亲反对,她说是为了整齐把一点碎发烫鬈了。如果她们没发现,她就可以继续剪出刘海再烫卷。劳拉从工头那借了一个陶土管子当做鬈发器,放在蜡烛上烤热。她下楼的时候压低了帽檐。后来有人评价她的刘海。弟弟说劳拉看上去像只小牛。妈妈说:“这发型不错,但是你太小了,不该这么早开始打扮。”劳拉最后留起了刘海,在潮湿的天气尤其难打理。

教堂的聚会是普通村民参加的。宅子里的人不能参加,连牧师也只在晚上过来打个招呼。助理牧师和主日学校的老师负责维持秩序。母亲们整理好会场,把桌子移走。大家靠着墙坐看中间的人做游戏。继“邮差敲门”“抢椅子”和“绕着桑树丛”的游戏之后,大家围成一圈丢手绢。丢手绢的人唱着:“我给爱人写封信,路上丢了它。有人把信捡起,放在口袋啦。”手里拿着手绢,轻轻把手绢放在一个人的肩上。追逐的过程很长,一圈又一圈,有时大家一高兴就跑出了门。被追上的人应该被丢手绢的人亲一下。因为这是在教堂,两人会用一块毛巾遮住脸,大家也不知道究竟亲还是没亲。也许跳舞会更有气氛,但是丢手绢不需要什么设备。

丢完手绢,大家手牵手绕着圈转,越跑越快,女孩的彩色裙子转成一个钟形,男孩的脸通红。有人建议唱《友谊地久天长》,大家唱完老歌后就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订过婚的女孩由未婚夫护送回家。送未婚的漂亮女孩回家让男孩们争个好久。像劳拉这样年纪小又没人仰慕的姑娘,只有自己摸黑回家。有时她和一些同路的家庭一起走。

有一年的教堂聚会上,唱完《友谊地久天长》后,一个年轻人走向劳拉,鞠了个躬,问道:“能不能有幸送小姐回家?”这让周围的人惊讶不已,因为这个年轻人是驻当地的一个记者,是个受欢迎的外来人。以前那个驻烛镇的中年记者总是百无聊赖地坐在酒馆前,不加入大家的游戏,躲在一个角落在记事本上写写画画。这个新来的记者只比劳拉大一两岁,今晚第一次来烛镇绿里。他加入了游戏和大家一起又叫又笑。他有迷人的蓝眼睛和有感染力的笑声,手上用来记素材的笔记本对劳拉也很有吸引力。所以那个年轻人问能不能护送劳拉回家,劳拉高兴地说:“谢谢您,您真是太好了。” 

他们在温和湿润的冬夜里穿过绿地。年轻记者告诉劳拉自己的事。他几个月前离开学校,在《烛镇新闻》实习一个月。实习快要结束了,他一两天后就要离开。不是因为对这里不满意,而是他的父母帮他在当地报社谋得一份更好的职位。他的家乡在英国中部。劳拉开玩笑地问道:“那下一步你是不是要去伦敦的舰队街写新闻呢?”两人默契地笑了,觉得似曾相识。他们接着讨论刚才的聚会,和一些奇怪的人。劳拉虽然知道背后说人长短不好,但是这是劳拉第一次认识从自己世界之外来的人,更何况她还有点喜欢这个青年。

两人说笑着走到邮局门口。他们压低了声音在门前讲话,双脚被冻得冰冷。年轻的记者建议他们再走一遍绿地好暖和一下。两个人走了很多遍绿地,谈论着书籍,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要不是邮局门后出现灯光,两人说不定会聊个整晚。劳拉匆忙地说“晚安”,跑回屋里。蕾恩小姐在找她。

劳拉以后再没见过这个记者。两人通信了好几年。他的信件言语诙谐幽默,写在一张纸质厚实的编辑纸上,还印着报社的抬头。他的信一写就是七八页,他的编辑一定好奇为什么他用纸这么快。劳拉在信里告诉他生活的趣事和在读的书。后来通信越来越少,最后结束了。

除了偶尔有亲戚朋友来做客,蕾恩小姐很少请人做客。她说自己宁愿在柜台见见邻居就够了。尽管如此,她还是会举办个一年一次的“收稻草晚宴”,算得上一场大活动了。

蕾恩小姐的花园后有两块小马场。马场里有只叫佩吉的栗色老马,平时负责拖铁匠的工具,蕾恩小姐偶尔骑它散步。每年春天,一个马场会关闭用来产稻草,产量只有小小的一垛,完全和“收稻草晚宴”的兴奋劲不成比例。每年为马儿准备过冬的草料以及为收稻草的工人准备晚餐的习俗,是从蕾恩小姐的父辈和祖父辈传下来的。除了劳拉、年轻的铁匠和蕾恩小姐,出席晚宴的都是老人。桌前满是银发的脑袋攒动,似乎暗示着这项传统和来客一样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