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8/11页)

杭嘉平听到这里,插话说:“我一直听说我们忘忧茶庄的口碑好,好就好在不给茶农压价,也不给茶农打白条。”

杭嘉和真正叫作是仰天长叹一声,说:“口碑再也好不下去了,独木岂可成林?我们杭家既不嫁祸于人,自己家又是寅年吃着卯粮的了。祖上留着的一点点底子,在我杭嘉和手里,也差不多已经蚀尽。说句绝话,这杭家五进的大院,不是日本佬进来惹得我一把火烧了,如今也恐怕是要被我一进进地卖出去了。”

杭嘉平心中暗惊,想,这么多年,家里的情况,原来竟已破败至此了。

杭嘉和打开了话匣子,便也不顾嘉平听不听,只顾自己的思路往下说了:“刚才我只说了茶业这一行第一关的弊病,这第二关就是毛茶的加工了。毛茶加工之厂,大多为手工作坊,时开时歇,哪里有什么长远之计?所集资金,大多到沪上洋庄茶栈合贷,这就是最最残酷之高利贷剥削。因为一旦向这些洋庄茶栈告贷,除了还之以高利之外,还规定了制成的箱茶,必须由这些茶栈洋庄来代售,他们又可以拿百分之二十的佣金。故而,茶厂总少有盈利甚至亏本。一旦亏本,自然又转嫁茶农,到头来,茶农与这些小茶厂,往往落得一个同死入棺材的下场。”

“再说那些洋庄茶栈。他们都是一些买办商人,与上海的华茶出口洋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些买办既然只是代办茶事,本身不负盈亏之责,自然就是有奶便为娘的。他们先从洋行那里贷得款来,然后再放高利贷给内地茶厂,从中就大赚一笔。再给洋行做生意代售箱茶时,又加上许多陋规名目,比如吃磅等等,不下二三十种——”

“何为吃磅?”嘉平不由插话问道。

“这些名堂说起来你听得都要吃力死,什么吃磅,贴息,过磅费,打样,修箱打样,回扣,避重就轻,等等。你问我什么叫吃磅,简单地说,一箱茶叶六十磅,到了洋行手里,就得扣去二磅半,也没什么道理可讲,就是这么一个规定。还有其他七七八八的手法,内地茶厂只得落一个永劫不复的境地了。”

“无怪吴觉农先生提到洋行,如此深恶痛绝呢。”

“我这就要说到洋行了。你虽从不沾茶事,但生在茶人家里,想必也晓得,我们这些茶商与海外做生意,从来也不曾直接与他国消费市场交易。不通过洋庄茶楼,不通过洋行,我们中华茶叶就无法进行对外贸易。这百多年来,洋行垄断华茶贸易,也已经成了惯例,华茶的市价,就控制在这批外国商人手里。他们说东,我们不敢说西,他们说南,我们不敢说北。中国如此一个堂堂的产茶古国,茶叶生产的生杀大权,就捏在这等洋人手里。如此,华茶还能有什么出路呢!”

嘉平听得实在入迷,不由再问:“大哥,如你所说,华茶已到了这种地步,那怎样才能从这山穷水尽之中,求得一条柳暗花明之路呢?”

“这还用我来指什么路吗?吴觉农先生与你们这些人所干的事情,正是中国茶业的生路。我虽不如你眼界开阔,但从古到今的茶政倒还略通一二。以我之见,茶业一行,统则兴,不统则散。自己国家不管,别国就要来捣乱——”

“大哥此言实在精辟!”嘉平不由拍着大腿叫绝。

“这也不是我的发明。由国家统管茶叶专利,那是从唐代就开始了的,宋代就实行了榷茶制。朱元津开国时,他的一个女婿因为走私贩茶,还被杀了头的呢!虽说管得过严也是物极必反,历代茶民造反也是常事,比如我们淳安县的方腊。不过弄到如今这步田地,国家一点主权也没有,茶事的兴旺又从何说起呢?”

“正是要从我们这一代手里做起啊,”嘉平觉得说话的契机又到了,便又动员起来说,“大哥道理比我懂得还多,不用我再多说什么。你只给我一句话——什么时候动身离开这个虎狼之窝呢?”

嘉和站了起来,慢慢地在茶园里的小径间走着。不经修剪的茶技东拉西扯地,时不时地挡住他的脸,有时,干脆就从他的面颊上划过,他的心多少也被搅动了。短短的几天当中,已经有好几个人劝他走了。其中有嘉平,还有假冒嘉平妻子的女共产党员那楚卿,一个劝他去重庆,另一个则希望跟她一起去浙西南。

和楚卿的谈话,是昨天夜里进行的。他和杭汉、嘉平等人把藏在后院中的珠茶搬出来装车时,楚卿也来了。她瘦削,看上去单薄,但筋骨却好,干活很利索,也不多说话。嘉和暗暗有些吃惊。他了解她,要比别人想像的多得多。那家,也是杭州城里的名门望族,和前清皇家都是沾亲带故的,他想不到,那家门里还会有这样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