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信得 看不见的存在(第6/9页)



  她走过去,抚摸他的额头,手指轻轻拂过他额际头发,如同安抚顽劣迟归的孩子。他把脑袋埋在她腿上,愧疚无措,泪如雨下开始抽泣。他说,Fiona,你可爱我,你有无真正爱过我。她停顿在那里,不知道如何应答他。一直迟疑,最终依然只有沉默。他的微笑仿佛是嘲笑自己却有一种悲戚,轻声说,其实我在万象遇见你就已知道,我是你操纵在手里的工具。家,孩子,我的爱。这一切有无让你觉得安全。有无让你感觉到最终的满足。有无让你得到归宿。我知道你没有。我曾深深爱过你,你可知道。

  但是。他知道什么是爱。她想,连她自己都未曾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可以长久和坚定的爱,什么是充满温柔和忍耐的爱,什么是不会变化不会消减不会失去的爱。呵。她从来没有见到过。她只见到过人为爱所迷惘,所翻腾,所覆盖,所毁灭,所撕裂,所粉碎。世间所谓的爱,最终都不过是人们各自的失望。所有人,一定还未曾得到爱的真谛。

  她说,如今你想怎样。她在此刻心里已完全清朗。

  他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她想跟我结婚,但我要你和孩子。

  她用双手捧住他的脸,清晰地问他,Ian,告诉我,你出去是否觉得快乐,你快乐吗。

  他说,是。我快乐。我很久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快乐。

  她说,那么,我们离婚吧。生命中任何稳固和安全的存在,都比不上我们内心的快乐重要,哪怕是暂时的存在都是值得。相信我。它值得你去追寻。

  她又说,不要觉得这是你的过错。我不觉得我们需要别人或爱上别人,是一种过错。唯一的过错,只是我们不够强大。

  婚姻,如同湍急水流冲刷身心,她最终知道,它要奔向它自身组成所形成的秩序和方向,而不是用以满足个体内心的意愿和妄想。

  每个人都希望它带来愉悦、饱足、和谐、舒适、温暖、安全。这是一厢情愿的念头。这条河流的方向,最终远方是获得释然和自由。真正的自由,则是放弃我们对他人的要求和期望,放弃对外在形式的依赖和需索。最终,是对自己所坚持的意愿和妄想的放弃。这种放弃,并不令她觉得婚姻使人头破血流或者一撅不振。这是命运赐予给人的一次机会。给予休憩、完成以及思省。

  跳进一条危险的河流,去了解自由的真相,并让自己得到洁净。

  她在幼儿园的窗外,默默观察孩子在教室里面的活动。两个孩子都给了他,他以及他的家人极为喜爱两个混血孩子。她打算离开南半球,什么都没有要,只想离开5年僵滞停顿的生活环境。无法跟孩子在一起。也许也可以像贞谅,带着孩子在世间东奔西颠,但她不觉得这是好的方式。这个家庭式幼儿园提倡美德、素食、劳动、安静,把孩子托付给一个小范围的有规范的社会是必要的。他们在那里受到理念的约束和指导,周围都是同类,不会觉得隔离和边缘。

  孩子们在活动室里严肃地模仿大人的举动,给别人倒茶递送点心,彼此礼貌问候,各自专注地做手工活动。他们的世界简单明了充满能量,尚与幼兽同类,一旦成长就会身心混沌分裂。成年人的世界如同黑洞。即使如此,她并不因为把他们带到世界上来而感觉负疚。她遇见一个善良及时的男子,与他一起孕育生命。生养,哺育,直到他们将最终离开,开始独立崭新的生活。

  生育孩子,是她所需要的一种处理生命的方式。他们的存在,则最终会成为他们的生命方式。这是两清的。

  但是此刻,让我们来玩耍吧。她用力抱起孩子,感觉到手臂的强壮心脏的跃动,正面对视,微笑,深深而长久凝望彼此眼睛。这样的时刻,她都会一再被他们的美丽感动。幼小孩童散发出光芒一般的芬芳和活力,这种澄澈,明亮,天真,力量。女人生下一个孩子,就有机会一再体会和回味这种对美丽的感动和折服。观察孩子的眉眼,嘴唇,脸颊,小手,小脚,逐一亲吻。她这样单纯地恋慕和崇敬幼小的孩子。全身心的热情,真心实意,超过她对这个世界的期望。这是一个母亲能够得到的最为宽厚充沛的回报。

  她与孩子外出,并不指导方向,总是默默跟随其后,观察,聆听,不受注意地保护他们,由他们活泼奔跑,做一切感兴趣的事情。他指责她对孩子的态度太过纵容和自由散漫,认为应该讲求规则。她说,真正的规则是人内心的信念。他们只能在实践中具备信念,而不是所谓的该往东还是该往西,该洗手还是该睡觉的规则。人要先把自己弄脏,弄痛,知道失望和伤害是什么,才会知道什么是真实。也许。说这样的话,也显示出一种理所当然的轻率。过程的复杂性总是会超过人的经验,但她依旧具备一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