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11/22页)

李益道:“这是不敢当,大人一直在外面,对长安的情形不大熟悉而已。”

卢方笑道:“我不是跟你客气,到京半个月,我对政务还是没有摸上手,见到几个人,他们都谈起你,说你能干,希望我把你调回中书省来,你自己的意见如何?”

李益道:“能够在大人手下效力,自然是有照应多了,只是目前不行,甥儿对郭世子说的理由是出外磨练一番,如果是任京官。对太子就不好交代了。”

卢方笑道:“说的是,我竟没有想到这一点,那就只有等等再说了。十郎,我很奇怪,你到长安也不过两年而已,而且还是置闲的身份,怎么会对官情如此之熟的?”

“甥儿就是因为置闲,才有功夫跟每一个衙门的人交往,也没有什么顾忌,如果真要在那儿挂份差事,反而倒不容易深入了,所以有些人当了十几年京官,反而所知有限。”

卢方点点头道:“不错!不错!难怪有人说,在长安除了军国大计是在朝廷里商定外,其他任何的事,一半在家里办,另一半在酬酢的宴会上办,我起初还不相信,经过这半个月来的接触,我才发现真有这个情形,所以我很头痛,你朋友里面,有没有好的幕客,帮我推荐一下。”

李益微笑道:“大人请恕甥儿放肆,这种人多,但甥儿劝大人还是不用的好;真正能办事的都是干才,大人初鹰重寄,却又疏于人情用了他们。不免过份倚重,结果反而为他们所左右,如果找个老实可靠的;则又办不了什么事,因此大人还是自己留心一点好。”

卢方道:“对!幸亏我问过你,否则就会被人套牢了,今天我请回来的三个朋友,两个是门下省的右侍郎和左侍郎,一个是尚书省的户部方侍郎,他们都很热心,要为我推荐一个得力的司幕先生,我本来是想叫你回来帮我的忙,所以都没有答应,对于你来帮忙,他们都很赞成,现在你有了困难,他们一定会从提前议,你看我应该用甚么方法来推谢才好?”

李益笑道:“大人就往甥儿头上推好了。”

“你又不能回调,怎么能往你身上推呢?”

李益道:“郑州离长安不远,大人真有问题,可以通知甥儿告假来处理一下。”

“那恐怕不成吧,主簿的职司很重要,岂能经常离开?”

李益道:“这里说给他们听的理由,让他们知道大人有意启用自己的私人,他们自然就不会再开口了,说句实在话,他们推荐来的人万万不能用的,因为中书省掌政事之制定,对他们都有密切的关系,接受了他们的人,就等于是入了他们的控制,事事都要听他们的了!”

卢方轻轻一拍桌子道:“对!对!难怪他们这么热心,十郎,多亏你提醒了一声,我才没有入他们的圈套!”

卢闰英趁机道:“爹!看样子你有很多事,跟表哥先谈一下,一定会得力不小。”

卢方道:“是的!十郎!你在长安多留几天,帮我把京里的事务整理个头绪再走。”

李益忙道:“甥儿的假期将届,大概还有个两三天可以耽搁,甥儿一定尽心就是。”

“两三天怎么行?郑州的王刺史那儿我找人通知他,叫他多苦一点,你在这儿多留个十天半月,这个绝没问题,每天你就到我这儿来,我罢朝之后,就回来跟你商量。”

这一点李益是千肯万肯的,因为在郑州,有了姨丈去打个招呼,王刺史绝对不会说个不字,而且到任后,知道了自己有了这一门贵亲,王刺史会逢迎巴结,办事就容易多了。

对李益自己而言,这也是个机会,参与中枢大计,虽是居于幕后调度,但是只要存点私心,创制几项新策,将来非他李益不可,则晋身青云之途,又可以缩短不少。

卢方见他没有反对,笑道:“那就这么说定了,明天你就为我草一封私函,我叫卢安为你送到郑州去,现在我们出去吃饭。见了那几个家伙,你别拘束,该说甚么,你尽管直言无忌,让他们也知道我卢某人有个好外甥,以后就不会往我身边塞入了。”

卢闰英见李益受到父亲如此器重,心中的高兴自然不待言,笑着道:“好极了,表哥,你早上来教我弹琴,下午再邦爹处理公务。”

卢方道:“英儿!你的琴不学也罢,那位洪老夫子被你气得差点没吐血,要不是因为这具琴很名贵,他真会砸碎了它!你呕了一个不够,又要来呕你表哥了!”

卢闰英红着脸道:“我知道我笨,表哥教了我一个下午,蹩出我一身臭汗来,可是多少已有点成绩,今天一个下午,我学会的比那位洪老夫子教一年还多,可见是他的教法有问题。”

李益笑道:“有些人视琴为乐中之圣,戒律特多,临奏恭谨,不敢有丝毫冒渎,那是矫枉过正,其实这本是赏心乐事,能够怡情悦性就行了,并不需要那些讲究!圣人制乐,原为化群民之性而设,何尝专为那些雅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