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10/22页)
李益一笑道:“大人手绾兵权,圣上倚为柱石,虽然大人未参与诛逆之行,但息弭平乱于无形,使国家在未动兵刀的情形下平定政局,功何待言?可是有些人无兵无权,最多只能在时机成熟时,拚冒一点小险,上表弹劾,建口诛笔伐之劳,甥儿断了他们这个机会,他们怎么不恨呢?现在说甥儿闲话的,不就是这些人吗?”
卢方连连点头道:“有道理!有道理!我竟没有想到这一层上去,连圣上也奇怪,你只是个新进士,最多只有一点文名,既无功名,也没有利害,何以会树敌如此之多,却想不到有这层缘故;回头在我那几个朋友面前,把这个提出来,让他们在圣上面前解说去。”
卢闰英道:“这些人也太无聊了,鱼朝恩跋扈也不是一天了,他们要想尽人臣之责,就该早有所表现,分明是投机取巧的小人,自己没胆子,还要迁怪表哥,圣上如果圣明,就不该听他们的!”
卢方笑道:“你说的是孩子话,做官那有那么简单,时机没有成熟,奏劾,送了自己的命不说,还给圣上添麻烦,圣上接到奏章,到底是办不办,办了,会激起变乱;不办,徒见朝庭无能,损及帝家威信。鱼逆当权时,有几个强项的言官不明大势;以奏诛鱼朝恩而致弃市,朝廷对他们没有旌表,也是这个道理。鱼朝恩只是专权,并没有造反,圣上为了不刺激他,不得不杀了那些人,诏令是圣上亲颁的,总不能又翻回来说自己不对吧?”
卢闰英一怔道:“那些人不是白死了?”
李益道:“可以这么说,为人臣既然要有忠贞之节,但不可无识事之明,言官进劾章,更是要量情达理,为邀敢言之名,不审时势,同时又失职,正如一个小孩子,看见父母在寒天身着单衣,难御冻寒之苦,就请父母买狐裘以辟寒虽是一片孝心,却不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否有此能力,徒然伤父母之心,自己还挨上一巴掌却没处叫冤!”
卢方大笑道:“说得好,说得好,这样的比喻妙极了,深入而浅出,把一件极难解释的事三言两语,就讲得明明白白,十郎!很多人夸你的口才,今天我算是领教了,难怪东宫太子殿下要召你为侍读,但你却逃掉了,这又是为什么?”
李益一怔道:“大人是听谁说的?”
卢方笑道:“是殿下自己告诉我的,他说你这次匆匆地活动到这个缺放出去,就是为了躲掉他的邀请,是不是有这回事?”
李益道:“是的!甥儿确是如此。”
卢方道:“为什么呢?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多少人巴望也想不到,你却推掉了,这也是我第二个要问你的问题。你要知道,圣上的身体不好,已有倦政之意,很可能在两三年内就会诏令太子监国理政,自己退为太上皇颐养,很多人已经在钻东宫的门路了。”
李益苦笑道:“甥儿有难言之隐。”
卢方道:“告诉我,我为你斟酌一下,有问题,我帮你解决,的确有困难,我为你解释一下,太子虽然是说你好话,可是对这件事,他不无怫意……”
李益道:“甥儿见过太子一次,相处极欢,如果就此进入东宫,受恩宠是必然的,但因此受他人之嫉也更甚,甥儿乃为远祸。”
卢方摇头道:“不是这么说的,你的才学很不错,对事理也明白,能够在太子身边多作匡导,未尝不是国家之幸,猜忌固为不免,可是圣上并不胡涂,不会把那些闲话听进耳朵里的。”
李益叹了口气道:“太子不像圣上,曾经忧患,他成年之后,乱事已平,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今乱事已清,天下太平,甥儿能效力于太子正途者无多,若以佞人之具而邀宠,则与甥儿夙志不合!”
卢方并不笨,听着已明白了一半内情,因此点点头道:“太子年事尚轻,略好嬉戏,在承平之世并不为过,你是个有分寸的人,尚不至于不正义,顺其所好而导之以正途,你还是可以把握住的。”
李益道:“是的,可是东宫府中侍读俱为年高德劭之士。他们看见的只是甥儿伴太子嬉游,看不见甥儿谈正事的时候了,甥儿为远祸计,才请求郭世子谋得此缺,还是放出去的好,等太子视事的时候,甥儿再回来,那时就较为好做事了。”
卢方沉思片刻才道:“不错!那些老古董自己不学无术,忌才之心又重。他们以朝议清流自命,整天都在挑毛病,三日一本,五日一章,都是在攻击别人,圣上实在也很烦他们,但顾念他们都是些顾命老臣,不得不容忍一二,你能看到这一点的确很聪明。”笑笑又道:
“这次经姑臧见到你母亲,她还要我教你为官之道,看来你比我还高明,倒是我要向你求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