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6/8页)

这都是不重要的细节,关键是,这种战术能让飞机从一个不确定的、模糊的概念,成为一种精确的、肯定的打击力量。

另一方面,如果是个很重要、但却较小的目标,应该在地图上做出标注。攻打时,有少许炸药没打中并不重要。但是如果目标直径很大,整个区域都要标注。如果要轰炸的地区直径很大,直径超过1000米,那就需要把目标分成4个既独立又协同的区域,用飞行中队同时攻击。如果直径是1500米,就要9个飞行中队。2000米的话,就要16个飞行中队。不过,如果不是针对居民聚居区的话,不大容易成功。想想伦敦、巴黎、罗马这种市中心500~200米直径区域被空袭,这个后果请看1940年11月15日至16日夜,250架轰炸机对考文垂的空袭……如果是1000架飞机,组成100个飞行中队,每天出动50个中队,破坏50个市中心……在行家眼里,目前还没有比这个更加有效的攻击。

近15年来,空中力量逐渐强大。飞机越造越大,各种新型炸弹、燃烧弹、毒气弹都在研发。如果交通线被切断,辎重被烧毁,兵工厂和其他设备被破坏,剩下的陆战部队还有用吗?如果海军基地被炸毁,舰队没有海港躲避,海军还有用吗?如果国家一直处于空中威胁下,整天思考如何躲避空袭,还怎么生产生活?请记住一点:空袭选定的目标不一定物质抵抗最小,也可能是精神抵抗最小。比如一个步兵团,就算只剩下30%的兵力,也能在被炸毁的战壕里继续抵抗,但是一个兵工车间被炸毁,就算没死几个人,整个兵工厂的人也会丧失斗志,不再继续生产。

如果想要估计空袭隐藏威力时,就要记住这些。掌握制空权能让你的攻击力大到超乎你的想象:可以切断敌人基地的陆军、海军的补给,让敌人失败。它既能保护本国的陆军、海军的战斗,也能保护居民的生产、生活。简单说,谁掌握制空权,谁就取得了胜利。反之,丧失制空权,就不能保护自己,只能订下城下之盟。

这就是所谓的制空权。

制空权

拥有制空权是一种表态:表示我既能阻挡敌人飞机,也能保护自己的飞机。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中等载弹量的飞机,而且量产也不费钱,弹药的主要成分炸药、燃烧机、毒气都在生产。你很容易就能组建一支能投弹100吨的航空队。所以,不管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空袭的力量和规模都比其他进攻模式要更加管用。一个国家,如果掌握了制空权,不但能保护自己领土,也能阻挡敌军的空中增援;不但能切断敌军跟基地的联系,也能对敌国进行空袭,使敌人的物质、精神抵抗彻底崩溃。

这些都是在不远的将来真实发生的事情,这需要每个人都懂得: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失去制空权就会失败,这就是逻辑推论得出的结果。不过由于这个结论的重要性,以及它和现在其他观点的不同,我们需要进行补充说明。

如果这个结论是经过严密计算推理得出的事实,就算听起来奇怪激进,但只要推论是以事实为依据的,那么即便跟固定思维有较大差异,它也是正确的,其他的结论都是否定推论。比如农民就习惯于用老祖宗的方法去耕地,不会去用化肥和现代化机械来增产,这种老办法除了在市场上失败,不会有别的什么好处。

1909年,当那些现在已经不能称为飞机的东西还刚刚研制出来,在反复试验时,我就觉得制空权这个概念很有必要推广。直到到今天,我还在尽可能引起别人对飞机的注意。我认为飞机是继陆海军之后的第三兵种,我敢肯定,总有一天会有一个独立的空军部,来领导空中飞翔的成千上万架飞机,其他飞行器比如飞艇,肯定会为飞机让位。就像我在1909年的猜测一样,这一切已经变成了现实。

我当时并不是预言,现在也一样。我的工作是研究飞机这种新兵器带来的新问题,并且用可靠资料来论证。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都会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到底。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不明天体的存在,给天文学家提供数据;赫兹能精确推理发现电磁波并进一步研究它,说明科学推理是完全正确的。那个时候他们的推理,不是比我现在更不靠谱吗?

我希望读者与我一起反思这个推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问题是不能折中的,要么对,要么错。

我想说,国防准备必须考虑到一个问题:未来战争和历史战争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一战也就是新式战争演变曲线上的一个拐点而已,这个点位上,曲线发生转折,表示有新的改变因素。所以,再硬抱着那些老古董,对于未来战争肯定是毫无用处的,肯定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