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品人识鉴(第7/9页)
裴笑道:“我可以成全你这个志向!”
而且,王衍也未能像何晏、王弼、郭象那样留下理论著作,其玄学根基往往取自他人,自己没什么独特见解,因义理总是变化,被称为“口中雌黄”。
但是,这并不影响王衍是个清谈的符号式人物。意思是说,王衍虽不是顶级清谈家,但其综合实力指数却很高:
魏晋名士首先讲究的是容貌、风神,这两方面,王衍都很突出。王戎曾形容过王衍:“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这是讲他的气质和风神的。
至于王衍的容貌,则被这样形容:“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说通俗点就是,王衍长得特别,擅长清谈玄理,经常手里拿着一把玉柄拂尘。而且,他的皮肤还特别白皙,跟拂尘的玉柄没什么区别。用《名士传》里的说法:“王夷甫天下奇特,明秀若神。”
名士还讲究雅量,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随便举个例子:
名士魏顗为会稽郡山阴县令,同乡孔沈、虞球、虞存、谢奉并称四族之杰,或长于清谈,或长于写作,或长于学术,每个人都有一处特长,只有魏顗没有什么突出的特长。有一次,虞存嘲笑他:“与卿约法三章:谈者死,文笔者刑,商略抵罪!”就是说,我跟你约法三章:“若与你清谈,则当同死罪;若与你侃文学,则受刑罚;至于钻研经典,讲谈学术问题,就抵罪!”
意思很明显了:对那几件事你并不精通。
但魏顗听后怡然而笑,并无生气之色。这就是雅量。
这方面的例子,王衍表现得也不错:一次,他与裴氏家族的裴邈发生矛盾,后者想给王衍点颜色看看,于是就总挑衅,但王衍并不接战。裴邈跑到王衍家骂街,想以此让王衍回击,引起舆论的指责。王衍依旧非常从容,看到暴跳如雷的裴邈,慢慢地道:“裴邈白眼儿,你又在发狂吗?”
还有一件事更有意思:
在一次聚会上,王衍看到一个族人,想起多天前曾托他办事,但到现在还没消息,于是随口问:“托您办的事怎么样了?”
应该说这话没犯歹,但却不知那族人为什么怒了,随手抄起个饭盒就朝王衍的脸砸来。
幸亏王衍躲得快,否则还真就被破了相。王衍被丢饭盒后依旧很平静,似乎没什么话要说,只是转身洗了把脸,拉着从弟王导同车回家了。
晋武帝司马炎曾问王戎:“我听说你的从弟王衍具备一切名士的特点,有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王戎说:“有。”
皇帝问:“谁?”
王戎说:“在古书里可以找到这样的人物。”
魏晋清谈经历了四个高潮期,一是曹魏正始时期,二是曹魏竹林七贤时期,三是西晋元康时期,四为东晋永和时期。
元康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起止时间从公元291年到公元299年,贾后通过张华等大臣施政,使这八九年比较安定。此时,“洛水之戏”已成为清谈的代名词。名士们在洛阳城外的洛水边心游太玄。王衍既是参与者,又是攒局者。
王衍虽然是全能名士,但在家里非常怕老婆。
王衍之妻郭氏和贾充之妻郭槐并称洛阳两大恶女,前者是后者的从妹。贾充和王衍,都以怕老婆著称。贾充敢叫人把魏国皇帝杀了,但却不敢惹自己的老婆;王衍呢,更是怕家里的这位,到什么程度呢?这样说吧,在外面清谈时,王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回到家,舌头就不跟劲了。
郭氏笨拙而凶悍,多贪欲,聚敛无厌,又喜欢横加干涉别人的事,搞得王衍很头疼,但又没什么办法。
一天,因批评嫂子连路上的马粪也不放过而险些遭痛打的王澄给哥哥王衍出主意:“我们的老乡幽州刺史李阳正在洛阳述职,这李阳广交豪杰,为人很是野蛮,被称为京都大侠……”
王衍:“我听说过此人,怎么?”
王澄在哥哥耳边窃窃私语一番。转天,洛水边的清谈结束后,王衍没急于回家,而是等天色完全黑透后,才不紧不慢地溜达回去。
一回家,郭氏就问:“你怎么才回来呢!”
王衍说:“不行?”
郭氏一愣,心想胆子大了。
王衍说:“今天在洛水聚会,李阳也参加了。”
郭氏:“李阳?!他都说什么了?”
王衍先把郭氏的缺点陈列出来,然后说:“不光我说你这样不好,就连李阳也说你这样不好。”
听了这话后,郭氏陷入沉默。
还别说,从此以后,郭氏老实了许多。
将郭氏摆平的王衍,在外面清谈起来更畅快了。不过,这种生活随着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到来而骤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