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品人识鉴(第6/9页)
韩氏说:“古时候,负羁之妻也曾悄悄观察过狐偃、赵衰,我也想偷偷看一下你天天夸奖的这两个人,你看行吗?”
山涛大笑:“有何不可?”
现在,嵇康和阮籍乘车前来拜访山涛,正是个机会。
到了晚上,韩氏透过墙上的小洞窥视嵇、阮二人,顿时被迷住了,只见嵇康身高近乎八尺,如玉树临风;阮籍虽没嵇康高大,但松颜鹤相,颇有得道仙人的气质。
在屋子里山涛与嵇、阮通宵畅谈,韩氏则两眼看得发痴,久久不能离去。
转天,在送走嵇、阮后,山涛问老婆:“昨天看够了吗?这两人如何?”
韩氏不好意思地说:“好像还没看够!”
山涛说:“你觉得我跟他们比如何?”
韩氏说:“我觉得,你的容止与才华,比不上他们俩;之所以跟他们成为朋友,靠的是你的见识和雅量。”
山涛:“正是此话,他们二人也常说我在这方面超过他们!”
知夫者,妻也。
竹林七贤中,山涛岁数最长,少年家贫,正如韩氏所说,山涛为人深沉、宽厚,而有雅量,不露锋芒。山涛参与竹林之游也比较低调,很少像嵇康那样撰文明志,或像阮籍那样写诗抒怀。
后来,有人问王衍:“山涛所掌握的玄学义理怎么样?他本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王回答:“此人不肯以清谈家自居,虽不读老庄,但言谈往往与老庄之道相合。”
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山涛入晋后位至司徒,并长时间负责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工作,很多晋朝大臣都是他选拔和推荐的,年过七十仍办公不辍。
值得一提的是,山涛有远识,认为全国虽然统一,但各州郡武备不应荒废。这在西晋之初是非常清醒的看法。
只可惜,晋武帝司马炎没听他的。
玉山将崩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魏晋时,尤重人的容貌、气质、风神,并第一次在生命的个体中注入了审美意识,人们不惜用最为光洁、鲜亮、美好的词语去形容人的容貌、气质和风神,请看《世说新语》中这些原汁原味的说法: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间屋。”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有人叹王恭形貌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本条中,对嵇康的描述更具代表性:嵇康身长七尺八寸。以此推算,其身高在一米八以上,再配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举止,“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的气质,难怪“风姿特秀”,冠盖魏晋。
而山涛的形容更惹火:“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这样的形容,可以说把人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
乱天下者
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东晋时,权臣桓温北伐,登城楼远眺,感慨地说:“中原百年陆沉,王夷甫诸人难辞其咎!”
谈及西晋的灭亡,人们想到的第一个词便是:清谈误国。
随后,首先想到的人是王衍,即王夷甫。为什么?因为他下场不好,被羯族领袖石勒俘杀,所率晋军全军覆灭。也就是说,有了这样的坏结果,然后再进行反推,看:清谈误国吧?
其实,叫王衍以一人之身承担整个时代的动荡是不公平的,而且他也承担不起。
王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跟从兄王戎一起,把山东琅邪王家的荣耀引入新层面。二人都做到了宰相级别的官。其中,王衍官至太尉。
说实在的,王衍的清谈功夫不是最好的,比如他就曾受到裴的轻蔑,当时名士燕集,裴对王说:“我们家族的裴楷为一世之模范,他的好名声怎可计量呢!”
王衍便亲切地称其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