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5/18页)

颍川陈、荀和琅邪(即琅琊,下同)王、闻喜裴,当是东汉末年到西晋时的四大世家。

如果做个比较的话,荀家的全盛期要比陈家长。

陈家全盛于东汉末年到曹魏时代,荀家则全盛于东汉末到西晋时代。

至于琅邪王家,全盛于西晋到东晋南朝时代。相比之下,由魏至唐无所衰落的裴家兴盛期最长,该家族有超过六百人被载入“二十四史”,出宰相五十九人,大将军五十九人,尚书、侍郎、常侍、御史级别的一百二十五人,刺史、太守级别的二百八十八人。这个记录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以打破。

不过,这个夜晚是属于陈、荀两家的。

据说,当晚,在京城洛阳,值班的太史官倚着白玉栏杆观察天象,看到一大堆星星闪烁,于是在记录中写下这样一句话:“看来,有德的贤人往东边聚集去啦!”这说的就是陈、荀两家的夜宴吧。

汝南与颍川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袁阆,字奉高,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资格很老,因为连陈蕃都曾受到他的推荐。不过,在名士社交网络中,他又屡屡被别人打击。

有一次,陈留士人边让(以善辩著称,杨修、祢衡一样的人物,后为曹操所杀)去拜见袁阆。当时,袁刚上任陈留太守。

袁阆问:“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但许由脸上毫无愧色。现在,你为什么衣裳颠倒、举止失措呢?”

边让答:“您刚刚到任,德行还没清楚地显现,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

显然,边让讽刺了袁阆。而这一次,打击袁阆的是荀慈明,即荀淑之子荀爽。

荀爽在家排行第六,以聪慧著称,曾一度为官,后避党锢之祸,隐居乡里著书立说。汉献帝时,荀爽再度出山,官至司空,并参与剪除董卓的行动。

现在,荀爽和袁阆相遇,后者一向喜欢为难别人,所以劈头便道:“世间都说你们颍川出人才,不知都有哪些国家栋梁?”

荀爽随口说出了自己的几个哥哥。

袁阆于是大笑,认为抓住了对方的漏洞:“难道国家栋梁只能靠亲朋间的相互褒奖而扬名吗?”

荀爽不动声色:“您的意思是?”

袁阆:“我在责问你。”

荀爽:“依据是什么?”

袁阆:“我刚才问的是颍川出了哪些有才德的国家栋梁,而你却说出了自己的家人……”

荀爽听后放声大笑,说:“春秋时,祁奚为晋国大臣,请老还乡,晋平公问谁可以继承其职位,祁奚举荐有才能的人士,对内不忽视自己的亲人,对外不遮蔽自己的仇人,人们并没有因为他推荐了自己的亲人而说三道四,反而认为他非常公正。西周初年,周公著诗,没有先谈论尧舜之德,而是把文王、武王称赞了一番。《春秋》大义,其一就是内其国而外诸夏!首先应该把本国看成亲的,把诸侯看成疏的;把诸侯看成亲的,把夷狄看成疏的。国家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当爱惜自己的亲人,所谓举贤不避亲,如果自己的亲人真有才能,为什么不能纳入视野呢?一个人,不爱自己有德才的亲人而先爱他人,怕人议论而不敢褒奖和推荐自己的亲人,哪有这样的道理?!”

袁阆无言以对。

袁阆来自汝南袁家。

汝南是东汉大郡,辖区内有三十七县,主要有平舆、上蔡、南顿、汝阴、汝阳、慎阳、新蔡、安阳、朗陵、弋阳、召陵、固始、山桑等,是东汉第一世家大族袁氏的郡望所在。

从东汉中期到唐朝末年这八百年,是中古世家大族或者说门阀士族时代(西方和日本汉学家所称的中国贵族时代),这一大幕正是由汝南袁氏拉开的。

袁安(其先人可追溯到祖父袁良,西汉平帝时太子舍人、广陵太守)是汝南汝阳人,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春以孝廉入仕,正式拉开中古门阀士族时代的大幕。

其后,各大名族陆续出现,从政治到社会风气都为之一变。

袁安最后做到司徒,自此以后汝南袁家四世五公,显赫于东汉王朝。其后人,最著名的就是袁绍袁本初了。

现在故事中的袁阆,虽是出身慎阳,而非来自汝阳,但却是汝南袁氏的一支。

汉末三国,汝南名士跟颍川名士往往相互看不上。袁阆所质问的荀爽就来自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