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13/18页)

贺循,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从曾祖起即辅佐孙权家族。到父亲贺劭那里,已经成为江东世家大族。

说起来,江东名族间也是互相看不上的。

贺家来自会稽郡,陆家和顾家都来自吴郡。贺邵出任吴郡太守时,受到吴郡顾、陆两大强族的轻视,在府门上贴字条:“会稽鸡,不能啼。”

贺邵看后反书:“不可啼,杀吴儿!”

本故事中,晋元帝司马睿跟司空贺循闲聊,说到当年江东旧事,问:“孙皓烧锯截一贺头,是谁?”

贺循还未说话,元帝自忆:“是贺劭!”

当年,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以酷刑杀害了贺循的父亲贺劭。

所以,听完司马睿的话后,贺循流涕道:“臣父遭遇无道,创巨痛深,无法回答陛下英明的问话。”

司马睿惭愧,闭门三日不出。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魏晋时代的有些皇帝还是很古典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面对大臣,自己讲错话了,会产生惭愧之心。

以后的那些皇帝呢?

当然,那个时代也有不是东西的,比如孙皓。

他是秦以后第一个以残暴著称的皇帝。其人好烈酒,嗜酒昏狂,每每杀人,甚至剥皮凿颅,残忍至极。

作为一个典型的暴君,孙皓却安稳地坐了十几年帝位。

外部因素,跟晋朝于伐吴问题上始终形成不了统一意见有关;内部原因呢,则有赖于江东几大世家的苦苦支撑。

但到了公元280年,晋朝王濬的战舰开始从长江上游起航,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孙皓也就准备举手了。

晋武帝司马炎把孙皓封为归命侯。

没想到,到了洛阳,这孙皓反而活得更潇洒了,主要表现为对讽刺自己的人每每反击成功。

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次:

一次,西晋权臣贾充讽刺孙皓:“归命侯!听说你在江东做皇帝时,特别爱施以酷刑,比如挖眼啊、锯头啊……”

孙皓知道发难的贾充是当年司马昭的心腹,曾指使手下刺杀了魏国皇帝曹髦,于是慢慢地说:“确有其事。对君不忠的家伙,就应该受到这样的处置。”

贾充倒吸了一口冷气。

另一次,倒霉的是名士兼驸马王济。

王济当时正跟岳父晋武帝司马炎下棋,下到高兴处,把脚伸到了棋桌下。显然,在皇帝面前,这是大不敬的。

司马炎不在乎。

他一边下一边问在身边观棋的孙皓:“你在吴国做皇帝时,据说有个爱好,喜欢用刀子剥人的皮?”

孙皓面无表情,说:“那些在君主面前放肆无礼的人,自该剥其皮!”

孙皓甚至连司马炎也不放过。

有一天,司马炎在宫中举行宴会,席间问孙皓:“听说南方人擅长唱《尔汝歌》,你唱得如何?”

孙皓正在喝酒,听后举杯向司马炎劝酒,同时唱道:“昔与汝为邻,今为汝做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

明听以为其顺从,细听则可品出讽刺之意。

面对昔日的暴君,司马皇帝竟有点不好意思了。

司马炎到底没他爷爷、爹爹和大伯狠,他给了残暴的孙皓一个幸福的晚年。

北府兵的缔造者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东晋一代,最精锐的军队,是北府兵。淝水之战,正是依靠北府兵,才战胜了强大的前秦。

北府兵的缔造者,是郗鉴,即本条中的郗公。

郗鉴,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东晋初期最关键的军事将领,重要性要远远超过闻鸡起舞的那位以及另外一些人。原因有二:首先,他是东晋最重要的军事团体北府兵的创建者;第二,东晋之初一系列内部叛乱的平定工作,郗鉴都参加了,而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永嘉之乱爆发后,庶民流离,士族南奔,官拜中书侍郎的郗鉴潜回山东老家。

饥荒时期,郗鉴吃饭都成了问题。不过,老爷子平日里行为方正,以道德高尚著称,所以很受乡亲们的敬仰,富裕些的村民便轮流供养他。

郗鉴带着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外甥一起住,吃饭时总带上两个孩子。

一段时间后,有乡亲坚持不住了:“郗老,这年头大家都很贫困,因为您贤德,所以我们才救济您。可我们的能力也有限啊,所以您以后自己来就可以了,不用带着孩子啦!”

郗鉴哦了一声,心里还是很难受。

乱世之中,人心惶惶,这日子真是过得没滋味。但饭还是要吃的,总不能把两个孩子饿死吧?